汪曾祺丨他也曾有钱任性,“茶叶不够好,就拿去煮茶叶蛋”
是茶
2018-08-26 17:37:54


汪曾祺 (1920—1997)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于沈从文的文学大师。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为文学界一大“吃货”, 美食界常胜不衰的“网红”, 是茶君记忆深刻,是因为他还最会喝茶。喝茶不讲究但挑剔


龙井+巧克力是黑暗料理


喝茶不讲究但挑剔
在同辈作家中,汪老先生泡茶馆的习惯确乎称得上首屈一指。

汪先生说:“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对于乐观而又穷苦的西南联大师生来说,泡茶馆是一种特殊娱乐方式。汪曾祺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

林徽因曾对昆明茶馆描述道: 这是立体的构画,描在这里许多样脸。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刻划着不同方面; 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 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令汪老印象最深的是在昆明喝过的大烤茶。把茶叶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倾入滚水,茶香扑人。

碧螺春讲究用大碗喝
汪曾祺先生曾在苏州东山的“雕花楼”喝过一次新采的碧螺春,先生吐槽“雕花楼”是集恶俗之大成。“茶极细,器极粗,亦怪!”
碧螺春很好喝,唯一让人觉得煞风景的是,这么细嫩的茶叶居然是泡在大碗里端上来喝的。
学着自制“茶粥”
汪曾祺说,“茶可入馔,制为食品”,这可能是他精通厨艺的一种自然联想。在《俳人的食物》说,日本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有茶粥这道菜是万不可少的。
-END-

和民国其他爱喝茶的大咖相比,汪老更像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