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飙英文”致辞的视频火了,
年近90的袁老用英文说:
“我很高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来培育杂交水稻,
以解决、克服他们粮食短缺的问题。”
在中国,每年因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
可以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
而在印度、越南、孟加拉等40多个国家,
杂交水稻也已示范种植成功。
一颗小小的种子正切实改变着世界。
许多网友看到这段视频
也十分感动于袁老的伟大壮举和风范:
粮食问题是民生根本,袁老真的功德无量。
许多人记忆里的袁隆平似乎一直在田间地头,身旁都是颗粒饱满的水稻,及至耄耋之年,也从未停下奋斗的不乏。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梦想与年龄无关。
这也正像佛门里的修行人,外力的阻隔、身体的病痛、年龄的局限...都无法阻挡一个修行者虔诚的心和精进的修持。
今天,禅风君与大家分享几段修行人的故事,来了解他们令人感动的修行生活。
民间戏剧《白蛇传》中有一位破坏美好爱情的负面人物法海禅师,“水漫金山”的故事也家喻户晓。但是,法海禅师的这种形象实实在在是民间故事和文学家的杜撰,与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禅师大相径庭。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宰相裴休之子,在父亲的指令下出家为僧。他严持戒律,行头陀苦行,为镇江金山寺第二代祖师,是禅宗史上受人尊敬的一位高僧,绝非传说故事里那样的反面人物。
下文节选自《佛教文化》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和尚》,来了解一位深入经藏、坚持苦行、精进办道、令人赞叹的法海禅师。
在沩山密印寺,法海禅师并不因自己是宰相之子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严格依照出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不仅严持戒律,坚持坐禅诵经,还奉行过午不食的佛制饮食制度。
在劳作和修道的同时,法海禅师还虚心跟从灵祐禅师习禅。灵祐禅师常以禅宗机缘之语开启法海禅师的智慧。在灵祐禅师的耳提面命下,法海禅师学修并进,深悟禅法精髓。
在寺院经过多年的劳役苦行生活之后,为了能够深入经藏,研读三藏教典,法海禅师决定,放下万缘,闭关三年,专心参禅阅藏。
在三年的闭关生活中,法海禅师心无旁骛地读诵藏经,坐禅习定,书写经文,每天沉浸在禅悦之中。
三年闭关结束,法海禅师不仅完全通达三藏教理,而且修证水平也得到全面的提升。在跟随灵祐禅师修学多年之后,在灵祐禅师的建议下,法海禅师决定外出参学,寻求禅法的真谛。
离开沩山密印寺之后,法海禅师来到东晋高僧慧远大师住锡过的庐山道场参学修道。
在庐山,法海禅师效仿前辈高僧的苦行方式,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每以禅观度日。法海禅师常以苦行作为修道日课,同参道友因而称他为“裴头陀”。
在庐山修道多年之后,法海禅师来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法海禅师见到泽心寺殿宇倾颓,杂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法海禅师发愿修复这一古刹,为僧众提供安心办道的修行道场。为了表达对修复古刹的决心,法海禅师还于佛前燃指供佛。
在修复泽心寺的过程中,一次,法海禅师在挖土修寺时,挖到数镒黄金。尽管修复殿宇急需用钱,但禅师却丝毫没有动用这些黄金,遂即将黄金上交当时镇江太守李琦。李琦将此事上奏唐宣宗,宣宗感动之余,下令将黄金赐予法海禅师修复殿宇,并敕令泽心寺更名为金山寺。
法海禅师重兴梵刹的愿心得到了周围信众的鼎力支持,他们通过捐钱出力等多种方式,积极为禅师修复佛寺尽心尽力。
经过多年的勤苦经营,法海禅师终于建成了规模恢宏,殿阁庄严,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禅师也因对修复古刹的特殊贡献,被广大信众尊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成为重兴金山寺的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禅师修建寺院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安逸,而是为安僧度众。
僧人行脚是佛门的传统,但是你知道吗,有的僧人80岁高龄还在坚持行脚,还有僧人一生行脚走遍华夏大地。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法师曾在一篇文章里讲述了高僧行脚的故事,从中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到行脚僧的一些心境。
我们看历史上的禅师,比如我们所在的赵县柏林禅寺,舍利塔的塔主赵州禅师,他是 80岁时才在柏林寺住下来的。80岁以前,他都是在南北各地行脚。
从他的语录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拜访过全国几乎所有的禅寺、禅师,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南北的各地丛林,乃至于深山老林里的那些“草庵”。
赵州禅师十几岁就出家,在安徽的池州,离九华山不太远,年轻时就在南泉普愿禅师的座下悟明心地,在其门下住了一些年头。
普愿禅师去世以后,他开始行脚,一直到 80岁。这中间的时间,相当于有的人一生的光阴。
80岁开始在柏林寺住,一直住了 40年,到120岁才去世。据说赵州禅师上五台山就上过九次,古代到五台山要走灵寿、阜平,是走山间小路,那困难比今天不知要大多少倍,可是他一生去过九次。
宋朝的大居士张商英写了一首诗,讲赵州禅师的修行:
“赵州八十犹行脚”,80岁还在各地参访。
“只为心头未悄然”,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些疑惑,没有彻底放下。
“及至归来无一事”,最后到家的时候发现本来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疑惑,也没有什么问题,什么都没有。
“始知空费草鞋钱”,才发现参访几十年走坏了很多草鞋,白白地浪费了草鞋钱——实际上这个钱是不会白费的,不经过这个过程,也不会发现无一事,也到不了这个境界。
历史上行脚修行的禅师是非常多的,到近代,这种传统依然还在延续。
比如我们的虚云老和尚,他一生走遍中国南北,曾经从浙江的普陀山三步一拜到山西的五台山,开悟以后住在终南山,后又离开终南山到四川、云南、西藏、尼泊尔、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地方,福建、广东,他也都走过。
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他自述了行脚的种种艰辛和他内心的体验。他那时候行脚的艰辛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想象的。而且奇怪的是,在行脚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与他过不去的事,中间特别不顺利。
比如说过河的时候,要上船,他靠后,让别人先上,轮到他要上时,跳板突然翻了,把他翻到水里去了。在水里,他抓住船梆子,因为船上坐满了人,他又不敢动,一动,船就会翻掉,所以他就泡在河里过去了。
上岸以后,身上全湿透了,又是冬天,他跑到一个寺院去挂单。寺院偏偏不收,天也黑了,他只好找了一个戏台,在上面铺了些湿草,过了一夜。
这样的经历在他的行脚生涯中经常遇到。他在年谱中说到,他走过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却越来越清明,内心的觉受越来越坚固。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