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斌著《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研究》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大陆
2019-11-05 21:48:35


作者:谢志斌,男,1990年生,甘肃天水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后、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讲师。2007年至2011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2011年至2019年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分别获哲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世界宗教文化、佛教历史与思想、宗教艺术、中东宗教。在《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有《法华经鉴赏辞典》(合著)《花开见佛:净土宗及其祖庭》等专著,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评议
——李利安教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山佛学丛书”之《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研究》是谢志斌博士在他的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增加、完善所成,全书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丰富,20余万字,150余尊观音造像,实为难能可贵。 看完《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研究》,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肯定。 第一,本书提供了观音研究的珍贵资料。这本书收集整理了155尊隋代以前的观音造像,基本都有造像图片,还包括相关的铭文、题记、材质、大小、出土地、收藏地及资料出处,这应该是对隋代以前观音造像最为全面的一次整理,为以后观音研究、艺术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 第二,本书梳理了观音造像发展演变的大概脉络。这本书首先简要梳理了印度观音造像的几个发展阶段和特征,又对新疆地区现存的观音造像做了考察。二、三章,对从西秦开始,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以及南朝的观音造像做了全面整理,总结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造像的不同类型等。 第三,本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本书的第四、五章脱离开造像造像形而下层面的论述,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思想、文化探讨,对观音造像所蕴含的佛教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佛教美学之间的关系做了阐释,并非一味地拘泥于造像、图像表面,不仅利用了艺术学、考古学的资料和视野,主要应用了宗教学、历史学等方法,对观音造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第四,本书最后结语部分的论述很具启发性。最后结语的六个部分,层层递进,高度升华,使人对观音菩萨的形象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讨论观音菩萨的形象与精神、与自我、与人性、与终极,在究竟意义层面将观音菩萨的形象背后的精神内涵、佛法底蕴做了阐释,既紧紧联系“不二”“见性”“唯识”等高深的佛法妙理和修行实践,又不落传统佛教义理叙述的窠臼,利用“原型”“本我”“宇宙意识”“无疆界觉知”等心理学范畴进行阐释,令人耳目一新。最后这一部分虽是简短的、尝试性的,但很有启发性,也显示了作者优秀的学术功底和佛学修养。——会闲法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
页面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