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 昌善法师:五台山文化与对外交流
大陆
2018-10-17 22:08:58

昌善法师
-
- 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 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
引言
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继愈)
著名佛教学者任继愈曾经指出,“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范围里体现出来。如汉传、藏传佛教及其它一些宗派都在五台山传播下来了。”任先生认为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实际是指出了五台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在千余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五台山的文化是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肖黎民教授曾经对五台山文化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五台山文化是一种在环五台山地区逐渐形成、延续千余年并波及到世界‘佛教文化圈’的、以佛教文化为主干的、以文殊道场和‘青黄并存’为标识的、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区域文化。”肖教授关于五台山文化的论述,指出了五台山文化的重要特点,即五台山不仅是佛教名山,而且是文殊道场,同时还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居一山的道场。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五台山波及到了世界“佛教文化圈”,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对外交流功能。因为在,历史上,五台山在东亚、东南亚乃至南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今天,五台山的影响更是远及欧美。
历史上五台山的对外交流


(灵仙三藏塔)
他圆寂后,灵境寺僧众为他建塔安葬。现在的灵境寺依然耸立着他的塔。为了纪念灵仙三藏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1987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写“日本国灵仙三藏大师行迹碑”,日本东寺长者、石山寺座主、大僧正鹫尾隆辉撰写了碑文,五台山政府和佛教协会专门建了六角碑亭,该碑现位于金阁寺灵仙三藏碑亭之内,这是五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圆仁法师)
圆仁法师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到达五台山,朝拜了中台、西台、南台、北台、东台等五个台顶,巡礼了华严寺、竹林寺、狮子窝、金阁寺、大历法华寺等寺院,并参访了八功德水、金刚窟、那罗延窟等圣迹,他还写有著名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部书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在书中他描写五台山的圣境时说“举目所见皆起文殊化现之想”。
除了以上两位法师之外,慧锷、成寻、奝然等也对五台山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奝然甚至还在日本直接推动了五台山圣地信仰的发展。
新罗僧人也慕名前来朝拜五台山,最为著名的是慈藏法师。慈藏法师,俗姓金,为新罗王族,他夙怀出尘之志,后别妻子,舍田园创建元宁寺。贞观十年(636年),他率门人入唐,朝拜五台山,“初至中国太和池边石文殊处,虔祈七日,忽梦大圣授四句偈,觉而记忆,然皆梵语,罔然不解。明旦忽有一僧,将绯罗金点袈裟一领,佛钵一具。”这位僧人还告诉他,四句偈的意思是“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见卢舍那”,而且僧人还说,“汝本国艮方溟州界有五台山,一万文殊常住在彼,汝往见之。”后来,慈藏回新罗建了文殊道场五台山。
除了慈藏之外,唐代高僧不空的大弟子慧超也是新罗僧人,他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抵达五台山乾元菩提寺,不仅写出了《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珈秘密金刚三磨地三密圣教法门》,而且述其秘义。

(《道宣律师感通录》)
早在唐代,五台山的名声就已远达南亚,如《道宣律师感通录》载:“去岁(663)长年师子国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闻斯胜迹,跣行至此,寻清凉山,国家供送。今夏在彼,所愿应遂。”这里所说的师子国,就是斯里兰卡。在《古清凉传》中,也记载有一位师子国的梵僧释迦蜜多罗,他于麟德年中(664-665年),“来仪此土,云向清凉,礼拜文殊师利。” 他“自云九十五夏,每跣足而行,常唯一食”,并且“向东北遥礼”。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中记载,在仪凤年间(676-679年),还有两位西域梵僧,“至五台山,赍莲花执香炉,肘膝行步,向山顶礼文殊大圣”。朝礼五台山最著名的印度高僧是罽宾国三藏佛陀波利。他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抵达五台。从五台县城出发,翻过阁子岭,过茹湖盆地,在罽宾国时,他就 “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于是“远涉流沙,躬来礼谒”, “冀睹圣容”,忽然,他“见一老翁从山而出”,用梵语问他到五台山有何所求?他说:“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老人说,如果他能回印度取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当示文殊居处”。他激动异常,当再次顶礼时,却“举头之顷不见老人”。方知这是文殊菩萨的化相。于是,佛陀波利再回印度,取回该经,后入五台山金刚窟。现今金刚窟旁还有据此而建造的佛陀波利塔。此外,四十《华严》的翻译者般若三藏还于贞元十年(794年)至五台山。总之,作为对外交流的平台与重镇,五台山吸引了众多域外僧人,“慕名前来朝礼文殊道场的丝路高僧接踵而至,域外丝路高僧朝礼五台山的情况一直到丝绸之路的衰落方才告终。而这又影响到了新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朝圣,最终形成了长盛不衰的五台山信仰”。
近年来五台山的对外交流及其重心


(文殊菩萨)
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更准确的说是对智慧的信仰。文殊菩萨所表征的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母,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中道不二、平等无我、圆融无碍等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内涵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无疑,文殊菩萨的智慧为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诚如肖黎民教授所言:“文殊智慧中所蕴涵的有机整体观、辨证思维、超越精神以及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和谐圆融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的多极化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文殊信仰及文殊菩萨的智慧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可以化解仇恨、消弭冲突、减少对立,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不仅能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能促进世界和平。在对外交流中,五台山佛教界始终秉持这样的精神,比如,去年6月,五台山佛教协会与台湾地区“中国佛教会”在大显通寺举行了“两岸佛教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今年8月,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代表团在会长持田日勇带领下参访五台山,希望两国佛教界继续通过文殊信仰加强互动交流,为巩固中日友好关系,实现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今后,五台山佛教界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依然会以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为重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通过阐释、解读、弘扬文殊菩萨的中道不二、圆融无碍等思想,践行文殊菩萨的平等无我智慧,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工作。
余论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