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 戒晟法师:谈佛教文化在增进祖国内地与澳门关系中可发挥的作用
大陆
2018-10-22 23:26:02



中华文化·澳门文化·佛教文化


祖国内地佛教文化对澳门佛教文化的诸多影响


果清老和尚
澳门佛教文化源于旧时香山县及广东省其他地区为主的祖国内地,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咸通(公元860年至872年)初年已至香山地区弘扬佛法的真教禅师(又号法果禅师)。直至今天,内地佛教文化对澳门佛教文化依然影响颇深,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澳门佛教文化的起始与后来发展过程,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地佛教高僧来澳门努力的结果息息相关。澳门佛教的开山祖师们既不来自于印度,也不是来自于中亚各国,他们都是就近从祖国内地来到澳门的。不论是明末清初来澳的普济禅院《西天东土历代祖师菩萨莲座》中被称为本寺“太祖太老和尚”的大汕和尚,还是而今莲峰庙祖师坛上被奉为开山祖的栖壑大师,又或是民国时期来澳门开创药王禅院的果清老和尚,他们都来自于现在的广东省;曾经为澳门佛教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虚云老和尚得意弟子观本法师,以及后来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法四十余年而闻名的竺摩法师都是我们中国佛教界的精英,所传播的也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中国佛教文化。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努力的结果,今天佛教才会深深扎根在澳门这块土地之上。
(2)澳门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各佛教组织主要传播的佛教教义和思想都源于祖国内地的佛教文化。澳门特别行政区践行中央政府“一国两制”的英明政策,实施的是与内地不同的宗教管理制度。特区政府将宗教团体归类为普通社团进行管理,社团注册事务只要符合《结社权规范》即可成立。因而在澳门注册宗教社团比较方便,澳门佛教总会、澳门佛教国际联合会、澳门佛教中心协会、澳门禅凈中心、澳门佛教青年中心等各社团根据民众宗教信仰的需要应运而生。
澳门佛教界主流佛教团体所依止的修行法门都以中国汉传佛教传统的禅宗、净土宗为主,各佛教组织举办的弘法活动和日常管理方式与其他大中华地区的佛教团体虽略有区别,但大致相同;本澳各寺院道场的日常早、晚修行功课内容及唱诵方式也与内地丛林寺院一致,常住僧人发心受持三坛大戒者也都是来内地戒场求受,一些刚刚出家的法师也会到内地各大佛学院学习教理。可以看到,澳门佛教界人士虽在特别行政区,但不论其个人佛法的修持还是大众集体熏修,事事都与内地佛教界大同小异。
(3)内地佛教信众和认同佛教文化的知识分子来澳,丰富了澳门佛教文化的内涵。近代知名粤澳文化学者、诗人汪兆镛晚岁蛰居澳门前后20余年,写下了大量与澳门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诗词。他的诗集《澳门杂诗》中谈到了朝礼本澳各佛寺的所感所思,如他在妈阁庙留下“精舍山阿十笏余,壁笺犹记听松卢。打钟扫地平生愿,乞借禅床此读书”;在普济禅院写出“望厦访禅林,澳刹斯最古。懿哉迹删师,结夏静挥麈。沿逮嘉道间,风雅亦萍聚。”;在莲峰庙吟下“草间愧偷活,悃愊无自申。嘉旦趋琳宫,惟祈万年春。瓷青窑器古,髹丹题牓新……”等诗词。
他的好友月溪法师也用诗词与其互应,留下了多首禅意浓厚的诗作。现代岭南画派的魁首高剑父在澳门生活11年,得到普济禅院济航法师和慧因法师的特别照顾,在禅院内妙香堂重开“春睡书院”,大量培养内地和港澳的现代绘画艺术人才。竺摩法师出于对绘画艺术的爱好,拜高剑父为师,两人时而谈佛,时而论画,这种亦师亦友、互为师生的交往,成为了当时僧界和文艺界的美谈,也使得竺摩法师日后才艺精进而擅长丹青。内地艺术家来澳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同时带动了本澳佛教界僧人学习和交流中华文化艺术的风气,为澳门佛教文化增添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内容。
内地佛教高僧来澳弘法为澳门佛教文化的创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澳门佛教界继承了内地传统中国佛教文化的佛学思想、修行方法、管理制度,加上内地佛教信众和认同佛教文化知识分子来澳的努力,使得澳门佛教文化与祖国内地佛教文化一脉相承,为各方面的双方交流奠定了深厚基础。
佛教文化在增进两地关系中可发挥的作用


澳门普济禅院
结 语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