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 豆格才让:论佛教十善法对藏民族道德思想的影响
大陆
2018-10-24 00:01:54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豆格才让
佛教十善法中的道德思想
第一节|十善法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藏文《大藏经》
佛教的经典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阐释对象,出现十善,十善法,十善业,十善业道等提法都有不同的则重点,在藏汉文《大藏经》中有很多的阐释,如大藏经甘珠尔’《帕巴瑟欧祈祷经》中说“我无求财富或食品,更无需金子和谷物,一切汇聚善缘是,坚守十善之业道,能惠一切众生,巩固菩提之路。”(1) 又如‘大藏经甘珠尔’《十善业道》中说“戒十恶,正确实践十善业,勤闻多修,克服傲慢与虚伪,增强修十善,做十恶因果的鉴别能力,坚定洞察邪见危害的能力,克服疑心重意志不强,增强认识贪欲的能力,克服无明之危害。”(2)
汉传佛教中关于十善法、十善业的经典和阐释也很多,如《药师经》、《善生经》等,其中《佛说海龙王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龙宫为龙王讲十善法的经典,由唐代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是佛陀契机契理的针对众生圆满的说法,修学一切佛法,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说法帮助众生一生成就的重要手段,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圆满大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
修十善业、断十恶业,成就究竟圆满的大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在藏传佛教经典阐释十善的内容中,属于身体行为的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行为的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思想行为的有三种: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这十种行为属于善行,修十善的行为是十善道,即:救护生命、布施资财、遵修梵行、说诚实语、善言安慰、作利益语、和合彼此、常怀舍心、 恒生慈念、正知正见。


第二节|佛教十善法中的道德思想






佛教十善法对古代社会道德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十善法与传统社会道德思想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其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松赞干布尊崇佛教教义和价值体系,用佛陀亲自制定的“十善法”作为改革和完善吐蕃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制定了《神教十善法》把善和诚信为基础的“教法”变为“人法”,加强对人的言和行的约束,但由于《神教十善法》侧重于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是一种公众性的行为规范,适应和解决不了吐蕃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
为了建设一个佛教理想的道德性社会,松赞干布国王进一步制定和颁布了“敬信三宝,求修正法,报父母恩,敬重有德,敬贵重老,利济乡邻,直心小心,意深亲友,追踪上流、高瞻远瞩,饮食有节、货才安分,追认旧恩,及时偿债、秤斗无欺,慎戒嫉妒,不听邪说、自持主见,温语寡言,担当重任、度量宽宏等内容的《人教十六净法》,对人们从敬仰佛法、修身养性、崇尚孝道、慈善诚信、尊重知识、积极上进、勤俭节约、知恩报恩、买卖公平、担当责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或标准,规范社会生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从此,佛教的十善法思想或精神完全融入藏族社会,成为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传统诚信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第二节|十善法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试图借用佛教倡导的核心价值“善”,建立吐蕃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将佛教根本戒律“十善法”直接转化为“人法”,诞生了吐蕃王朝建政初期的首部成文法,吐蕃社会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政权的过度。1)不许杀生造罪。2)不能偷抢大于针线的财务。3)不能邪淫。4)不许撒谎。5)不许挑拨人和。6)不可恶言咒骂。7)不许散步谎言。8)禁贪欲。9)禁害人心。10)不做违背因果之事。


十善法中道德思想对
构建公民健康人生的积极意义
第一节|十善法与当代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十善法功德与现代价值


(1) [ བཀའ་འགྱུར། འདུལ་བ། པ ༡༣ འཕགས་པ་གསེར་འོད་དམ་པ་མདོ་སྡེའི་དབང་པོའི་རྒྱལ་པོ་ལས་གསུངས་པའི་སྨོན་ལམ། དེབ།13-ལྡེབ།901 ]
(2) [ བསྟན་འགྱུར། སྤྲིང་ཡིག ངེ ༡༨༨ དགེ་བ་བཅུའི་ལས་ཀྱི་ལམ་བསྟན་པ། དེབ།96-ལྡེབ།632 ]
(3)劳政武《佛教戒律学》248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4)《摩奴法典》马秀雪汉译,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5)劳政武《佛教戒律学》之佛教戒律在印度的形成与发展,53页。《人类文明史·法律卷·达摩克利之剑》第33页。
(6)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11页,甘肃人民出版社。
(7)索甲仁布切《西藏生死书》(汉译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