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南山寺:一座岭南古刹背后的千年交融史
1955年,在广西贵县(今贵港)中学出土了一批胡人俑。北方边地或西域游牧民族形象的俑出现在南方边陲之地,其背后隐藏着一段跨越千年、波澜壮阔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篇章。而位于贵港的南山寺,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佛教南传:
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大交融
南山寺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见证地之一。早在汉代,佛教就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合浦(广西北海市辖县)传入广西地区。
在贵县中学发掘了多座汉墓,出土的胡人形象陶僧俑,以及带有三国时期铭文、镜背主纹为高浮雕佛像的神兽纹铜镜,都生动地展现了佛教初入广西的痕迹。此外,贵港地区出土的诸多莲花纹瓦当和莲瓣纹陶瓷器,也进一步彰显了佛教文化的早期传播。
广西贵港市桂林郡治遗址出土的两晋南朝莲花纹瓦当。 来源:贵港市博物馆
南山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689年,武则天为给自己称帝造势,借助《大云经》宣称自己是“弥勒转世”,并下令在全国兴建大云寺。贵港(唐代称“贵州”)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州府,积极响应号召,在贵港城南风景秀丽的南山上建起了“南山大云寺”。
南山寺建成后,迅速成为岭南禅宗南派的重要据点。武则天御赐的五千卷佛经,更是让南山寺一跃成为“岭南佛学启蒙地”,吸引了众多来自中原和百越等地区的高僧和信众。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南山寺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共生的璀璨舞台,其影响力辐射至岭南各地。
每逢佛教节日,岭南各民族信众便齐聚南山寺。僧人在讲解佛法时,巧妙地将岭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融入其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深奥的佛理,使原本晦涩的经文变得易于接受。在这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形成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远眺南山寺。 来源:贵港市南山寺
在建筑风格上,南山寺体现了文化融合。中原建筑理念赋予了南山寺对称秩序的规整布局;而百越工匠则巧妙运用本地丰富的木材、石材资源,以镂空雕、浮雕等精湛技法,将本地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情融入造像与碑刻之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到了北宋时期,南山寺的文化地位进一步提升。宋真宗赐予“天下名山”墨宝,修建“御书阁”珍藏224轴太宗御书;宋仁宗即位后,又赐名“景祐禅寺”。
岭南百姓在传统节庆和祭祀活动中,巧妙地将儒家礼仪规范、佛教祈福元素和道家阴阳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一特点在南山寺得到集中体现,也为后续各民族深度交融奠定了坚实基础。
御笔题匾:
元代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
南山寺与元朝皇室渊源深厚。元文宗图帖睦尔即位前曾遭流放,期间两次途经贵港,在南山寺寻得心灵的慰藉,并亲笔题写匾额“南山寺”。
元文宗精通诗文书画,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在广西期间,他广结各方人士。出身于湖广世宦并久仕粤西的蒙古族诗人阿荣,与文宗相识后,便时常向他引荐各族名士。此外,还有不少广西文人墨客,以诗文为媒介,获得了文宗的赏识。比如,雷州的隐者王景贤,曾以诗作进览,获赠文宗手书“愚谷”。相较于海南贬谪时的失意,广西成为元文宗研习中原文化并奠定日后“文治”思想的重要转折点。
有元一代,统治者大力推行向中原文化和制度学习、靠拢的举措。政治上,元朝借鉴中原王朝官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机构,并推行行省制度。《元史·百官志》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表明其全面继承中原官僚体系。
南山寺全景。作者供图
贵港作为湖广行省的重要驿站,在元朝的交通网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经世大典·站赤》记载,湖广行省设水马站30处,贵港驿为岭南要冲。贵港驿道的畅通,不仅加强了南北物资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元史》描述驿站“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通过贵港驿道,岭南地区的木材、矿产等资源得以运往中原,而中原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生活用品、生活方式等也源源不断传入岭南。
在人口流动方面,元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原地区百姓因屯垦、戍边等原因,通过贵港驿道迁徙至岭南;同时,也有部分岭南地区各族民众因各种原因前往中原。《广西府志》记载,柳州、庆远、浔州、南宁等府的户数在元代较宋代显著增加,如南宁府从832户增至10542户。这一变化正是中原移民与岭南各民族大融合的体现。
如今,南山寺的佛教活动中仍保留着对自然的感恩与祈福环节,这与蒙古族传统的祭敖包习俗中敬畏自然的仪式不谋而合。这种文化上的契合,正是南山寺作为元朝时期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见证者的有力证明。
石刻为证:
文化交融的千年证言
南山寺的摩崖造像和碑刻,是这座千年古刹生动的历史档案。
寺内造像形态各异、神情逼真,雕刻工艺精湛绝伦,将中原佛教造像的写实与精准比例,与岭南地区的灵动温婉完美融合,展现出南北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碑刻则是一部立体的书法史,篆书的古朴、隶书的端庄、楷书的规整、行书的洒脱、草书的狂放在此交相辉映,生动体现了各民族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摩崖石刻。 来源:贵港市南山寺
诸多碑刻当中,以《南山题名记》(原碑已损毁)最为珍贵。该碑详细记载了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至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23代住持的法号。这些法号中,既有“善智”“有达”等蕴含儒家文化寓意的字眼,也有“普觉”“慧明”等禅宗色彩的称谓。
这些法号背后,暗合了“汉僧传法,越人护寺”的共生传统。在这一传统中,汉僧结合岭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讲解佛法,岭南各族民众则积极维护寺庙,在物资、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寺庙可持续发展。这种互动模式,正是各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交流互鉴的体现。
南山寺的故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彰显了各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历程作出注解。
(唐远全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