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与心灵的相遇时刻——写在崔锡焕《禅茶》出版之际


《禅茶》出版      

阅读是对心灵的守护,尤其是阅读禅茶文化。      

《禅茶》是韩国禅茶文化学者崔锡焕先生的一本阅读随笔集,作者截取了他在生活禅与茶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非常自信地展示给读者看。喝茶,是“着意尝来淡”;参禅,是“随缘得处佳”。所以,阅读《禅茶》的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用一种极其放松的方式随意地翻开,阅读它在崔先生平静的禅茶生活中流连。有言道,一书在握,犹胜琼浆玉液。新书《禅茶》的问世,定然为当下禅茶界所期。崔先生此举,除缅怀赵州禅师“吃茶去”、净慧长老禅茶“四德”的遗志之不息信念,更出于将中日韩禅茶文化,尤其是中国禅宗茶道发扬光大的可贵情怀。      

这本书主要谈了“禅宗和茶是一脉的”、“唤醒被遗忘的‘吃茶去”、“世界禅茶大会之后禅茶的变化”、“净慧长老与《茶的世界》相遇以及赵州“禅茶一味纪念碑唤醒了禅茶文化”、“走进现代的百丈茶规”、“新罗的无相、金地藏(金桥觉)、常山慧觉、元表大师对禅茶的贡献”、“传承千年的禅宗茶文化引领茶文化”等七个方面,颇能体现出他本人的禅茶趣味、学术路径、学者气质和精神追求。换言之,在这本书里,蓬勃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涌现,这七个方面就是禅茶与心灵相遇时刻,也是作者认为禅茶是韩国茶文化的精神底色,就是自由而高雅。      

或许,《禅茶》可以归结为历史上无数个有趣的茶与禅宗心灵相遇的时刻。无论从怀海大师的禅门茶事清规到赵州禅师直指人心的“吃茶去”公案,还是从新罗时期的无相禅师、金桥觉禅师到常山慧觉禅师、元表大师的茶事因缘,构成了中韩两国禅茶文化交流有着悠久历史的依据,同时也印证了禅宗和茶是一脉的历史事实。    

  

在所有这些禅茶与心灵的历史性相遇中,我认为,令崔先生感触最深的当然是在2001年秋季,一场国际性“禅茶一味”学术研讨在“吃茶去”公案的诞生地——中国柏林禅寺拉开了序幕,由此开启了世界禅茶文化学术交流之先河。以崔先生之见,这是一次“传承千年的禅宗茶文化引领茶文化”的举措。由于在东亚文化圈范畴内,均认为赵州“吃茶去”公案是“禅茶一味”抑或是“茶禅一味”之源,故中韩两国禅茶界在柏林禅寺持立“禅茶一味”纪念碑,以缅怀赵州从谂禅师的法乳深恩。以崔先生之见,这也是“唤醒被遗忘的“吃茶去”,确切地说,这次“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会唤醒了被尘封千年的“吃茶去!”      

2001年秋季,是崔先生与时任柏林禅寺方丈净慧长老结交的季节,也是我和崔先生相识的日子。按照韩国禅茶界意愿,韩国方面一直在想通过一次与中日韩三国禅茶界共同活动契机,通过一次属心灵与心灵交流的聚汇,来确证中国是日韩禅茶寻根之愿。这样的机缘却在2005年金秋相遇首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中国石家庄盛大启幕。这一年,世界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德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正式诞生,崔先生比以往与任何人的相遇都更加重要,因为世界禅茶文化的交流在净慧长老和崔先生“千载黄金新纽带,一杯清茗铸和平”的悲愿中终于看到了成果。      

禅茶与心灵相遇的时刻,自然不能忘记崔先生写下这本书愿景。在这个意义上,《禅茶》本身即构成了心灵相遇的一种重要形式。换句话说,《禅茶》就是作者走入“吃茶去”灵魂深处的过程所得结果。在这一系列的对禅茶文化理解链条中,其实还隐藏了作者自己为弘扬和宣传禅茶文化四处奔波的身影。于是这个理解的链条,或者说“禅茶与心灵相遇的时刻”序列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几十次的世界禅茶雅集活动,而《禅茶》的写作过程也就自然将其纳入到了与禅宗茶道的对话当中。《禅茶》一书中所勾勒出来的禅宗茶道活动体验,不仅仅是崔先生弘扬茶文化的经历选择,更是崔先生本人组织和带领韩国茶人参加各类禅茶活动自况。进一步讲,作为崔先生的挚友,我也的确能在书中找出他通过一杯茶与灵魂不断相遇时刻的细节性证据。比如,在中韩两国延续了十二届的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有中日韩的禅茶演示,有中日韩的学术论坛、有中日韩茶席交流等等,通过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举办和世界禅茶雅集的推进,使得具有社会化育功能的禅茶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大兴。      

崔先生在书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好地抓住并突出禅茶是心灵文化这一特点,即他笔下的这些相遇时刻,从来都不会拖泥带水,但却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提出“传承千年的禅宗茶文化引领茶文化”观点显然包含了崔先生多年的学术积累,当然也包含着他历经千辛万苦对材料的收集,令我对他敬佩有加。      净慧长老曾言:“赵州茶味是禅心,一种平怀贯古今。”最后,回想起我每一次与崔先生“相遇”的时刻,都是缘起自一次次心灵相遇的时刻,而正是我和崔先生两个自由而不任性的有趣心灵的碰撞,才为我们呈现出了书中所写到的许多有趣的事情和坦诚的交流,以及我们彼此间的美妙合作。      

找到属于崔先生心灵的“禅茶”,那是他拥有的内心安顿,当然,还是他获取心灵的一汪清泉。与我,亦如是!

发表回复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