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意 无尽思——一位记者对赵朴初逝世25周年的纪念

【作者:刘雅鸣 《光明日报》(20250523 15版】

  听到呼唤,一头银丝、身着病号服、正坐在病房书桌前埋头临帖的赵朴初扭过头来,有些意外地看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脸上立刻露出欢喜的神情:雅鸣来了!声音里都透着愉快。

  30多年前发生在北京医院的这一幕,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也一直温暖着我。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记者,我在青年时代有幸与赵朴初这位广受国人敬重的老人相识,来往通信长达8年。这段忘年交伴随我一路成长,历久弥香。

  33年前的初春,第一次见到朴老时,我入职新华社河南分社不到3年时间,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记者,一派天真烂漫。接到随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来豫考察的采访任务时,我甚至有些茫然,不知该写些什么。

  站台上,瘦弱而又矍铄的朴老满面笑容,双手合十,向人们问好,那慈眉善目一下就消除了我的紧张感。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从郑州到登封少林寺,再到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等,85岁高龄的朴老拄杖走中州,一路兴致勃勃,吟诗赋词。那几天我不停地记,晚上仔细听录音,再对照采访本,把朴老的谈话整理出来。有些不熟悉的生僻词,我拿不准,就用拼音代替。当工作人员拿着我整理的材料,把一脸稚气的我介绍给朴老时,老人笑眯眯地打量着我,似乎对我充满了好奇:你是我见过的最年轻的记者,可你整理的东西很好。老人家充满慈爱地仔细询问我的年龄,上的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等等。

  这真是一段特别又难忘的采访经历!很快,新的工作任务接踵而至,我回到了琐碎平淡的日常。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发自北京,地址是陌生的,唯一有些熟悉的是信封上的那个字。

  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朴老写来的亲笔信,他向我打听某篇稿子是不是我写的。我万万没想到朴老会为一篇新闻稿亲自来信询问,我连忙把我写的刊载在各处的关于此次朴老中原行的稿件收集起来,给朴老寄去。很快,我就收到了朴老的回信:谢谢你寄给我的刊物,里边所载你的大文写得都很好。你有才华,心肠也好。相信你学问日新,再过几年,一定会有更大成就,见到你时定当刮目相看。这是我的期望。

  实际上,那些稿件现在看起来稚嫩、肤浅,可朴老出于对一个年轻记者的深切爱护,可谓鼓励有加。我与朴老的忘年之交也由此开始。

  朴老的来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教育子女的。朴老说:这是个大问题。既不可惯肆,又不可过严。我以为,父母应该做子女的朋友,特别是子女长大以后。人与人的关系中,有父母子女的关系、兄弟姊妹的关系,有上级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有朋友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很重要,朋友相处之道,贯穿在其他关系之中,上下级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都应该做朋友。我最不赞成搭架子。做父母的也不要搭父母的架子,和子女做真诚相待的朋友。这样,关系就会搞得好。

  朴老说他经常抄一些古今中外的嘉言,用来提醒自己。在一封信里,朴老把他手书的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专门附在后面: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仍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朴老一生何尝不是过着俭朴的生活。吃了70多年素,其他生活用度也都是极简单的。我曾收到朴老寄来的一个书签,简单朴素的窄窄一片薄纸,上面有他书写的苏东坡名句读书万卷始通神,说是一个“90老人亲手制作的玩具。原来是他利用住院期间的空闲,裁剪没用的信封做成书签送给朋友们。

  他一生从事救济救灾工作,晚年还为希望工程捐出个人的大笔资金。他生前立下遗嘱,他的遗体凡可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生尽量取用。

  199312月,他与夫人应邀赴香港参加天坛大佛开光典礼。酒店特为他们夫妇制作了5张专用信纸,老人用其中一张写信寄给我做纪念。他在信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业振奋精神,无有疲倦。

  朴老还曾在信中写道:有人问:你的精神怎么这样好?我说,我的精神是打起来的。像井里的水,不打,水就不会起来。作了四句诗:打起井中水,喜见生波澜。不惟自饮濯,亦可溉良田。

  看今年最火的电影《哪吒》时,不由得想起一段趣话。朴老88岁米寿那年,我没能到北京为他祝贺,就专门挑选了一双大红色的袜子和一条同色腰带寄给他。他很快给我写来回信,说友人从深圳寄来红鞋贺他米寿,他写了一首曲谢那位友人,曲牌叫朱履曲朱履的含义正好是红鞋,现在他写一首自度曲答谢我:红缎鞋儿今有伴。红袜儿配来,风火轮儿转。红带儿围腰恰好是乾坤圈,把哪吒三太子的几件宝贝儿,全套送给老孩儿玩。后来,朴老又寄来一张照片,他身着西装,双手插在裤兜里,特意露出那条红腰带,脚下是红鞋红袜。

  与朴老的忘年交,对朴老而言,可能只是他交游的万分之一,于我则是最特别、最难得而又极珍贵的经历。

  朴老的书斋叫作无尽意斋。曾有人问为什么起了这个名字,朴老很认真地回答: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报人民大众的恩。无尽意三字是说报众生恩的心意无穷无尽。朴老还表示,他用这三个字来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作为努力的目标。

  转眼,朴老已离开25年了。不由得回味朴老在遗嘱中写下的那首偈子: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如此生死观,怎不令人涕泣景仰!

  无尽意,无尽思!

发表回复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