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群人生讲坛丨林祐民:《金刚经》如何影响艺术创作
2025年5月24日,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生讲坛特别邀请佛教雕塑艺术家、佛学文化顾问林祐民先生,以“《金刚经》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为题,展开了一场艺术与佛法交融的深度讲解。
作为一位有近三十年禅修经验的当代艺术家,林先生在佛教艺术、灵性修行与传统文化之间,以其作品与体悟不断展开对“造像即造心”的探问。本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美学分享,更是一场对于空性智慧与审美感知的探索。
■从造像显相,到造义显理
讲座伊始,林先生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创作历程,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造像显相”、“造像显理”、“造义显理”。
第一阶段“造像显相”中,林先生分享了1998年创作的第一尊佛像作品——采用缅甸白玉镶嵌珠宝,特为佛像安置软垫,以“敬佛如佛在”为信念,使观者生起恭敬心。其后创作的“大容弥勒菩萨”,双足着地、神态自然,旨在营造佛菩萨亲临人间、随时应化的氛围。
进入第二阶段“造像显理”中,林先生将更多中国元素和佛教义理融入作品中,创作如“契如如”“独坐大雄峰”等造像作品。其中“步步生莲”以裙摆化为六瓣莲花,象征佛法“六度”,寓意“自己的莲花自己浇灌”。这些作品不但独具匠心,还颇具禅机,令观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得到启发。
到了第三阶段“造义显理”,林先生更进一步强调“显理而不执相”的内涵,从“雕像”走向“雕义”,以作品表达佛教义理的精髓。他表示,真正的佛教艺术,不在于形象的繁复,而在于是否触及“空性”“无相”“无我”等佛法核心。
■《金刚经》的艺术启示
讲座的重心,落在林先生与《金刚经》的因缘及其在创作中的启发。“金刚”意为最坚、最利,象征般若智慧能破除一切执著。
林先生特别感恩《金刚经》中的发问者须菩提,亦感怀五祖弘忍将《金刚经》定为印心经典,才有六祖慧能“闻偈而悟”的故事。
在艺术创作中,《金刚经》给予林先生最大的启示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促使他逐渐放下对形式的执著,更加注重于作品背后所传递的心性、愿力与法义。
林先生讲述了一段展览中的温暖记忆:一位母亲问孩子作品中有几个人,小孩答道“这是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林先生动容地说,这正是佛性平等、众生共愿的写照,也是《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直接显现。
■佛法不离日用,道本平常
“道本平常,艺术亦平常”,林祐民先生始终强调:他的创作源自生活,从洗碗、穿衣到失眠,皆可成为灵感与修行。
他引用佛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并说:一切艺术创作,最终仍归于当下的觉照与用心。
林先生还讲述自己创作中体悟的“艺术三层”:上求圣贤之道(形而上的道与智慧),中承百家之学(技艺、文化、批判与思考),下学安乐之艺(使人安乐的日用之美)
他引用《金刚经》名句“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并以此作为艺术创作与人生观照的根本镜鉴。
■与玉佛禅寺的深厚因缘
林祐民先生与上海玉佛禅寺结缘已久,2019年与2024年,两度在玉佛禅寺展出佛教雕塑作品,反响热烈。2024年11月10日,“52阶 林祐民艺术个展”在文殊殿前举行,呈现其新近创作的17件佛教题材艺术作品,广受好评。此次讲座,也是再度与觉群人生讲坛深度结缘,分享其创作背后的佛法因缘。
讲座接近尾声,林先生分享《五眼偈》:“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借以说明艺术与佛法修行同源——层层深入,终归于心性的圆融无碍。
■空性照见万象,艺术即是修行
林先生借《金刚经》所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表示,一切造像,皆为方便;真正不灭的,是透过“相”而显现出的慈悲与智慧。
讲座结束后,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欣赏与解读,更是一堂回归本心、契入佛法的修行课。
觉群人生讲坛一直致力于搭建佛法与当代生活之间的桥梁,林祐民先生的这场讲座,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与敏锐的艺术眼光,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在般若智慧指引下的心灵路径。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