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叩问医疗与生死,我却从中读到了佛门的慈悲
有人说:“机场比婚礼现场见证了更多真挚的亲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真诚的祷告。”
有人说:“医疗行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还有人说:“医生能治的只是病,而不是命。”
久见生死的医疗行业,在临床中又会见到哪些感人肺腑的场景呢?2016年,一部纪录片《人间世》,记录下了许多病床上的生死,记录下了许多人间的温情,令无数人潸然泪下。
而最近,《人间世》的第二季也陆续播出,再一次吸引了不少网友。一向重视生死的佛弟子在看这部记录片时,或许会更容易深思一些生命话题。这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思考的便是:我们该如何面对终将死亡的生命?
这是一部用生命谱写的纪录片
《人间世》记录了中国医院和医生的真实故事。没有彩排,没有剧本,没有预设对象,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蹲守出来的。
正是因为其真实感人,这部纪录片获得了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最佳系列纪录片奖项,在豆瓣上更是开播就获得了9.5分的高评分。
不过也正是因为其真实感人,不少人都表示,这是一部“哭到喘不过气”、“只忍心看一遍,不忍二刷”的纪录片。
就像《人间世》曾记录的一则案例:一个24岁的小伙子因为食物中毒而导致脏器衰竭,送到上海瑞金医院抢救。医生诊断后表示,唯一的方案是血液透析,但是仍然有一定概率失败。
病人体内的病情因为血液透析而好转,但是却出现了应激反应,溃疡出血。从血库紧急调来的血液是冰冷的,设备升温来不及,医生们甚至以自己的体温来加热血包,然后为病人输血。
然而可歌可泣的抢救,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
当然,镜头下,也有充满温情,谱写希望的一面。第二季第一集的旁白由一位叫做杜可萌的小女孩配音,她是一位住院时年仅13岁的患儿。
大多数时候,她乐观地面对病魔。她说病房的笑声比纪录片播放出来的更多,但她也有脆弱的时刻:“乐观使者有点累了,想卸下面具。”
毕竟许多欢笑,许多顽强与乐观,最终仍然没有躲过一劫。
“如果观众发现,第二季中,这些生离死别的时刻镜头在颤抖。请原谅,那是因为站在摄像机后的编导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总导演秦博说。
“生死之外无大事。”这句话荡漾在看了《人间世》之后的观众心中。
治愈其实只是偶然
佛教常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而在荧幕上被我们看到的医生似乎很少无力回天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无论多么严重的伤病,经过医生一番紧张的抢救后,总能奇迹般把病人抢救过来。
久而久之,人们内心中似乎回荡起一个声音:“如果这个必然事件没有发生,那一定是你们没有尽力。”
导演周全说:“医院希望我们不要再拍那种一定可以妙手回春的片子,一定要讲清现代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
无法治愈是常态,面对这个常态,医生们的内心也很痛苦和挫败。而且往往他们面对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比一般人要更加频繁。
在直面无常中建立乐观心态
生命在这个世界中,本身便是脆弱的。不需要陨石撞地球这类猛烈的打击,甚至有时候都不需要水火刀兵的威胁,只需要一口饭噎住了,或其他什么原因,一口气上不来,便有可能撒手人寰。
佛陀在世时曾教导弟子们要修无常想。有的弟子便常思维,今日过去了,明日说不定就去世了;有的弟子则想,今晚躺下去了,明天不一定能起得来……
最后得到佛陀肯定的一个答案是:“生命只在一息之间。”佛陀给弟子们的教导,是接受死亡具有随时到来的可能性。
为何佛教的生死观会让我们接受死亡随时可能到来?因为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了预期,而现实与预期不符合时,内心出现落差,就难免会悲伤。如果我们不接受的事情又终将到来,我们岂能不悲伤呢?
越是不能接受,越是无法直面,就越是容易陷入忧愁悲伤。真正的乐观,并不是自我催眠式的回避问题,而是在平等开放的心态中面对问题。这正是佛教生死学的一大关键:在直面无常中建立积极的心态。
台湾佛光山副住持慧开法师多年从事生死学教育,他便经常提倡人们用这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死。
慧开法师在接受禅风君采访时曾提到,他指导过一个患癌老人廖老伯用这样的生死观来面对死亡。在开导中他形象地说到三个“千万”:千万不要拖过人生的赏味期、千万不要变成生命的延毕生、千万要保留精神和体力。
一般的癌症患者,最终往往都是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最后抢救无效,痛苦地离开人世。而接受了这一生死观的廖老伯,在最后三个月里却保持了内心的平和与安详,最终没有痛苦地往生了。
你看,在慧开法师的这番开导下,死亡哪里是一件需要害怕抗拒的事呢?既然它必然到来,那就把它当做生命的“考试”,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它的到来!
既然接受了死亡的无法避免,再回头看那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又有什么奇怪呢?治愈固然是一个惊喜,而面对无法治愈时,也一样能坦然接受。
理解了无常,就会觉得一切都正常。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人间世》,禅风君在同情病人的痛苦,祝福他们能够康复的同时,也不会因此感到悲伤。
准备观影的小伙伴们,不妨也一起用这样的心态,了解《人间世》,了解众生苦,培养悲悯心的同时,体会菩萨道“悲而不伤”的心情吧。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