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缅怀先祖 看佛门中人是如何报恩孝亲的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一转眼,又到清明。   《历书》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全年最清明的十五天,就此开启。
清明节,又叫“孝亲节”和“感恩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祭奠已故亲人,以此缅怀先人的恩情,也教育后辈要孝敬老人。 然而佛教里并没有清明这个节日,在佛教经卷中也没有关于“在清明节如何如法祭奠过世亲人”的记载。
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融合,也开始衍生出在清明时举行报恩法会的传统。
每年清明,佛教都会设道场,举行法会,超度亡灵,祭祖报恩。 这也是源于佛教崇尚的孝亲报恩思想与我国本土推崇孝道的理念相符合。 在佛教中,就有许多载明报恩孝的经文,例如佛在《正法念处经》中便这样讲:有四种恩,甚为难报。
何等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有四种人的恩德难以回报,这四种人分别是母亲、父亲、如来和为你说法的法师。
此外,佛经之中也记载众多报恩孝亲的故事,佛陀本人就是孝亲的典范。 接下来就和禅风君一起来看看,佛教中人是如何报恩孝亲的吧。  

佛陀割肉饲亲

佛陀曾经给他的弟子讲过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提前得知将有强敌带着大军来攻打他的国家,决定带着王妃和自己的儿子去向另一个国家求救。 在他们出逃之时,准备了七天的干粮,估计可以供他们顺利逃到目的地。 谁知他们过于惶恐,竟然走错了路,结果跑了十天都没到目的地。彼时粮食已经吃完,三人又累又困又饿,眼看就要丧命。
国王看到这种情况,不想全部人都牺牲,内心反复思量后想把王妃杀掉。 小王子看到这一幕,赶紧合掌哀求父王:“父王!请您千万不要杀我母后,您就杀了我吧,我用我的身体代替母后。” 国王看到儿子如此孝顺,也不忍心再杀妻子,咬牙忍住痛苦,就要杀死儿子。
小王子又说:“父王,您现在千万不要杀死我。如果我一下子被您杀死,身上的肉很快就会腐烂变臭,这样你们也吃不了几天,不一定能渡过这场难关,到时候还要再伤害母后。您如果不把我杀死,只是每天割一点肉,这样每天都能有肉,可以坚持几天。” 国王觉得有理,于是照着去做。
他们一家三口,就这样挣扎着前行,饿了就从小王子身上割肉吃。这样走了几天,还是没有看到人烟,小王子身上的肉只有最后三块。 小王子此时已奄奄一息,随时可能丧命。他便对父母说:“我现在剩下三块肉,其中两块供父王母后吃,还剩一块给我自己!” 国王夫妇万般无奈,只得扔下儿子,继续前进。
当时时,帝释天的宫殿忽然震动起来。他一查看,发现是这位小王子“割肉救父母”的行为感动上天。 帝释天为了考验小王子,于是变成一头饿狼,来到小王子身边索要最后一块肉。 而小王子想着自己就算吃了这块肉也难免一死,于是就把这块肉递给饿狼。
帝释天随机化成人身,问小王子:“你把身上的肉都割下来给父母吃,承受这等痛苦,内心有没有觉得后悔呢?” 小王子坚决地表态:“我确实一点不觉得后悔,我敢发誓:如果我确实没有后悔过,就让身体平复如初;如果我曾经有过一丝一毫的悔意,那就让我马上毙命。” 小王子刚说完这两句话,身体立马平复如初,连一点伤痕都没有。
于是帝释天带着小王子找到王子夫妇,让一家人再次相聚,并让他们顺利见到那位国王,把小王子至孝之行告诉国王。 那位国王知道小王子的行为,怜悯小王子的孝心,将国内精锐部队借给国为,帮助他们收复国土。 在他协助之下,这个国家越来越强,最后成为统治整个阎浮提的大王。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个故事,对弟子们说:“当时的小王子,就是我的前世。而那时的国王夫妇,就是我今世父母的前世。

虚云和尚朝山报恩

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他的母亲生生下他时发现是一团血球,一气而终。隔天有一位卖药的老头,把这团血球破开,才发现是一个婴儿,虚云和尚由此出生。
虚云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但虚云和尚却常常说:“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 后来为报母恩,虚云和尚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三步一拜,不计年月,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愿她早脱轮回。其间,虚云和尚有两次被冰雪冻得直接倒在雪中。
虚云和尚得朝拜之路历经了三年之久,才终于到达了五台山,圆满他一开始为母亲的愿。 后来虚云和尚又常感念没有见到母亲现身,不知道她是否离苦得乐,开始在阿育王寺拜释迦舍利,后来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头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
终于一天虚云和尚在梦中见母现身。 梦中有人对他说:“你求见你母亲,这就是你的母亲,要见快看。”老和尚抬头一看,只见空中有一夫人,骑在龙身上,有很多龙神护佑,飘然上升而去。 原来是虚云和尚的诚心度化他的母亲,助他母亲早登极乐,免受轮回之苦。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吃尽了千辛万苦,冰天雪地、置死不怨,虔诚的孝心令人震撼!
可见,尽管佛经中虽没有提到怎样过清明节,但佛教的报恩孝亲的理念与行为却是贯穿了人生的整场修行。 这是属于佛教追忆悼念亡故亲人的方式,既让在世之人寄托哀思、表达孝道,亦让已故亲人获得最大福报。

发表回复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