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罄声响 讽诵经文
数百位年轻的法师
拈香礼拜 整齐划一
戒场开堂大师父开导法义
新戒肃立 演习丛林礼仪
这样一幅庄严的场景
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
举行三坛大戒的第二日
永信大和尚登坛说法:
凡出家释子
欲求无上菩提
须凭净戒为本
今天云门祖庭大觉禅寺
戒场庄严 戒法清净
亦是开启了2019年春季
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
除此自外
今年举办三坛大戒法会的还有
对于一个僧人来说剃度出家后须经过三坛大戒才是正式圆成僧相三坛大戒也是中国大乘佛教特有的一种传承仪轨
今天禅风君带大家来了解
佛教中十分重要的三坛大戒法会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僧团以佛为师,佛陀灭度后则以戒为师。因而,戒律对出家人来说是根本依止。要做一位戒行具足的出家人,除了要对佛法有虔诚的信仰、遵循佛教修行的仪轨外,首先必须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就是“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是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受戒仪式。在古代传戒主要是在律宗寺院,现在的禅寺、教寺等都会开坛传戒。三坛大戒分为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三个阶段;初坛授沙弥、沙弥尼戒,事务最为繁忙,;二坛授比丘、比丘尼戒,场面最为隆重;三坛授菩萨戒,教仪最为神圣。传戒的核心成员有传戒大和尚、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和七位尊证阿闍黎,还有十位引礼大德,共计二十位。这些成员都必须由在佛门中享有盛誉、熟悉律仪的高僧大德担任。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必须受的大戒,是最重要的戒。受了此戒后才算是释迦佛子。受戒时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如特定的监察僧人(十师)、特定的受戒场所(戒坛)、特定的法会程序。
图片来自太姥山平兴寺
受菩萨大戒是三坛传戒中层次最高的戒,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登菩萨坛时以释迦如来、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为三师和尚,十方诸佛为尊证,一切菩萨为同学伴侣。”
出家人受三坛大戒意味着成为佛教的“大人”,正如世间大众长大成人,承担家庭、社会责任。而出家人要承担的则是自利利他,弘法利生的责任。
弘一法师受戒故事

从剃度出家到受三坛大戒,再到肩负弘法利生之大任,僧人的成长之路就由三坛大戒开始。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师也是如此,而他一生学戒弘戒之路也由此开始。许多人听过悠扬的《送别》,赏过“弘一体”的书法,看过《护生画集》的嘉言...大家景仰的弘一法师的确不负才子之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弘一法师也是佛教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潜心戒律,实践躬行,不畏艰难,是振兴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师。
而弘一法师学戒的故事就是从他赴灵隐寺三坛大戒开始的。1918年7月13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日这天,弘一法师在虎跑寺出家;农历八月底到灵隐寺,参加三坛大戒传戒法会。到了灵隐寺后,弘一法师因在家时的名士身份,得到当时灵隐寺的方丈昔征和尚礼待,安排住在客堂后面的芸香阁。只有戒堂里有紧要的佛事时,他才被叫去参加一下。
当时戒场的开堂和尚是慧明法师,眼见弘一法师发心乞戒却不常来戒堂,颇有微词。有一天,两人在客堂相遇,慧明法师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既系来受戒的,为什么不进戒堂呢?虽然你在家的时候是读书人,但是读书人就能这样地随便吗?就是在家时是一个皇帝,我也是一样看待的!”
这话一出,弘一法师非但没有恼怒,反而觉得慧明法师忠厚笃实,心里佩服不已。在这次三坛大戒期间,弘一法师先作了受戒准备,了解丛林规矩,学习受戒的礼仪和佛教的仪轨。慧明法师则教授一众戒子行住坐卧的威仪、丛林规矩、传戒礼仪和遵守佛制的庄严。
农历九月初六,弘一法师受初坛沙弥十戒。一周后,新戒进登二坛正受比丘戒,经“三师七证”表决通过后授具足戒。弘一法师等新戒比丘受守250条戒律。农历九月十九日,灵隐寺三坛大戒正授菩萨戒,这一天也是弘一法师阳历生辰。弘一法师与众新戒比丘按律迎请引礼师、阿阇梨,然后由引礼师率戒子代表礼请三师授菩萨戒。至此,为期三旬的戒期圆满,诸戒圆具。
在灵隐寺参加三坛大戒的经历,让弘一法师发愿以后要坚持学戒弘戒。在他看来,戒律是一切佛法修学的基础,是僧种的发源地,如果没有戒律,也就没有佛教。学佛不易,戒法难求。让人欣慰的是这种坚持和信念传承至今,有越来越多佛门寺院组织传三坛大戒,光大如来戒法。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