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要不要过西方的感恩节?原来佛法中感恩有更深的意义
几米漫画《我感恩》
今天是十一月的第四个周四,也是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每逢这些“洋节日”的到来,都会引起一些人的热议。
不过如果要问,中国佛教徒最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是什么?“感恩”绝对能进入前三名,而另外两个词,可能便是“阿弥陀佛”和“随喜赞叹”。这样高频出现的词汇,说明了感恩文化实际上在我国佛教文化中,是有重要分量的。
那么,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我们该如何理解感恩文化,又该如何看待感恩节呢?禅风君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这个问题。
感恩节是怎么来的?
图解感恩节
感恩节被定义为一个用于感谢那些在我们生活中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的节日,而这个节日在美国更是被确定为法定假日,因为感恩节的起源,实际上和美国的开国历史以及宗教文化有关。
1620年,英国的一群清教徒因与国内主流宗教观念不和而离开英国,远渡重洋来到美洲大陆。初来乍到的他们对于美洲大陆的动植物习性并不了解,生活一度陷入窘迫。
正在这时,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更是教会了他们如何辨识和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让他们得以在这块陌生的土地生活下去。
到了丰收的时节,他们便邀请了这些印第安人,与他们一起欢庆丰收,载歌载舞,享用美食。庆典一直持续了三天,这一传统,便成为了感恩节的雏形。
起初,感恩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期,一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
正因如此,不少国人认为,感恩节这个“洋节日”,并不应该提倡。
佛教的感恩文化有何特色?
虽说感恩节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但是感恩文化,却又确确实实是一种值得发扬的精神。而对于佛教徒来说,感恩文化更是有着独特的内涵。
在很多经文的诵读仪轨里,无论是发愿,还是回向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可见佛教徒对感恩文化的重视。
佛教的感恩文化,与清教徒相比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感恩的对象和感恩的理念两个方面。
对于佛弟子来说,世界是轮回苦迫的,得到人身,听闻佛法,就有机会从轮回中出离。因此我们应该感恩让我们获得人身、延续生命、获得解脱、成就佛道的因缘。
这些因缘,便是父母、国土、佛法和众生。父母生育我们,国土滋养我们,佛法开示我们,众生成就我们,因此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感恩的对象。
而对于清教徒而言,感恩节一方面是对印第安人的帮助感恩,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因此他们的感恩庆典,更是对上帝的感恩。
关于感恩的原因,佛法认为,诸法因缘生,没有什么事情的成就,是可以由某个个体来完全掌控的。不能认清这一事实,我们就会给自己带来苦迫。而认清这一事实,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便是知恩念恩。
换句话说,佛教的感恩文化,是出于缘起正见的修习。而清教徒相信自己所受用的一切,包括未来得生天堂,都是上帝的恩赐,因此要“响应上帝的呼召”。这样的宗教观念促使他们谦卑地感恩。
无论是哪一种感恩文化,当一个人处于感恩的心境中,内心是满足而充实的。因此佛陀在《吉祥经》中说到:“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佛教徒该如何发扬感恩文化?
感恩节的出现,固然只是美国人对于他们的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一种纪念,但是这也确实启发了人们,对某个日期赋予特殊意义从而纪念感恩一些东西。那么对于佛教徒来说,我们该如何加强感恩呢?
佛教的感恩,是“上报四重恩”,那么对于佛弟子而言,类似佛陀的成道日、国家的国庆日,乃至父母的生日,都是值得我们赋予特别的意义,进行纪念与感恩的。
而更为重要的,就在于如何用心了。关于这一点,佛教界有不少高僧大德,都曾做出过一些精彩开示。
例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曾以《生命因感恩而精彩》为题开了一场讲座。在讲座中,宗性法师提到: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慧。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也曾这样开示:
懂得知足就是要从内心里真正了知苦空无常,同时也要学会感恩,感恩一切。在生活当中,我们没有离开众生,直接间接都在相互关联。
从法师们的开示也可以看出,佛法中发扬感恩文化,虽然也很重视行动上的报恩与纪念,但更为基本的,还是强调人们内心的建设,通过忆念众生恩德,培养一颗善于感恩的心。
禅风君认为,比起节日的庆典,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感恩在佛法中的意涵。培养好感恩之心,每天都是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