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禅籍研究的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工作坊纪要
大陆
2019-10-15 10:44:20



上海大学历史系 成庆副教授
工作坊开幕式由成庆副教授主持,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肖清和副教授、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黄绎勋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蒋海怒副教授先后致辞。
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肖清和副教授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 黄绎勋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蒋海怒副教授
肖清和副教授与黄绎勋教授,分别代表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与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在开幕式上签订并交换了合作交流协议书,以期在未来促进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佛学研究水准。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 龚隽教授

黄绎勋教授
近年来,随着明清禅宗史籍不断被发现,对于稀见禅宗史料的考证与解读是与会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第一组学术报告与讨论便集中在”明清禅宗史的新材料“的主题上。

上海图书馆普残本(左图)与上海图书馆善本(右图)
文章指出,汉月法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捍卫“五家宗旨”立场,不惜与密云圆悟及其代表的临济宗正统彻底决裂,让三峰一门陷入了非常尴尬的道统困境,也埋下了皇权介入天童、三峰僧诤的远因。从禅学思想史角度而言,汉月揭橥的明代禅宗思想困境问题无法得到延续性的思考与讨论,而清代禅门则继续着“反对文字”与举扬“棒喝”的禅林传统。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后 释法幢
上海古籍出版社助理编辑虞桑玲报告了《〈天童寺志〉版本源流考》,从文献学的角度,详细考察了明清及民国时期五个版本的《天童寺志》,对各个版本的编篡体例的变动、内容的增补情况,及其各自的出版因缘、流传与存世情况都做了细致的考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助理编辑 虞桑玲
第二、第三组学术报告与讨论,都以”佛教研究的新视野“为议题。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蒋海怒副教授发表了《菩提达摩的四种人生》一文,蒋老师首先分析了在过去一个世纪之中,学术界对于菩提达摩研究的代表性撰述。他进而围绕道宣《续高僧传》及其后续的《楞伽师资记》等禅宗史文献,分析了菩提达摩在中国禅宗史上的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不断被形塑的过程,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思想史意义。蒋老师指出:”作为历史的达摩,他的容貌、家世、师承、游化事迹对于禅的修行而言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切己的是他的‘西来意’(精神),亦即‘祖意’。“蒋海怒副教授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 邱怡瑄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的博士生张文婷发表了《〈百丈清规证义记〉看清代中期佛教与政治之互动:以“祝厘章”和“报恩章”为中心的考察》,以清代仪润源洪所著《百丈清规证义记》卷首的〈祝厘章〉与〈报恩章〉为考察对象,讨论了清代中晚期佛教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张文婷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的李忠达老师报告了《元代禅宗清规中祈禳仪式的标准化历程》一文的主要内容,他运用美国人类学家华琛(James Watson)提出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理论,考察了元代禅宗的清规发展过程中祈禳仪式的标准化历程。文章中指出,在元代,国家权力透过清规体例和节日礼仪的标准化,被标准化的清规已颁布到禅、律、教寺的佛教丛林,为住寺僧人所恪守。仪式化的定期祝祷成为出家生活的一部分,皇帝藉此分享了佛陀的神圣性,而禅林则在不断重复的念诵祈福中,成为支持皇帝统治的力量。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 李忠达老师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李迎新博士,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由凡而圣的惠能形象:围绕其主要传记文本的考察》一文,他将《坛经》视为一部惠能的传记,进而分析了不同版本中《坛经》中惠能的形象与叙事特征,以及不同作者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惠能形象。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 李迎新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释自孝发表了论文《晚明宗教融合现象之探研:以〈天台山方外志〉为主》,他以《天台山方外志》为主要讨论对象,对晚明宗教融合现象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例证进行研探。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释自孝
文献整理是佛教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不仅能够为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参考,亦能从中解读出佛学发展过程中不同面向的思想面貌与时代特征。第四组的学术报告与讨论以”禅宗史的文献与整理“为专题。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林欣仪发表了题为《六朝唐宋时期天台与禅宗典籍中“禅病”一语初探》的论文,从晚明汉月法藏《于密渗禅病偈》与无异元来《博山参禅警语》中的“禅病”一词的用法为引子,回溯考察了唐宋以后的“禅病”概念变迁。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 林欣仪
《宗门武库》和《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是代表大慧宗杲禅学思想的重要语录。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陈进老师发表了论文《〈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上卷与《宗门武库》对勘研究》,对《杂毒海》上卷和《宗门武库》中的 81 段文字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对勘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 陈进老师
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的曾尧民老师作了《传佛心印在天台:以幽溪传灯为主的探讨》的报告。曾老师根据幽溪传灯《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幽溪文集》所收〈天台祖庭元旦礼文序〉〈天台祖堂小宗题名记〉等文,分析其教义、实践的传承意识与时代性,及其对于天台复兴的理想形貌。文章一方面探讨“传佛心印”所传之内容,指天台的教义;另一方面考察了传承佛心印的“传”,即指天台祖师传承的系谱。
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 曾尧民老师
“禅宗研究的新方法”是工作坊最后一组学术与讨论的议题。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徐怡老师与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江泓老师的文章别开生面地引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徐怡老师
徐怡老师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来研究禅学,她在《意识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与禅》一文中探讨在当代意识科学发展中,佛教心学为意识科学第一人称方法引入的新的视域、资源和启示。作者将之概括为五个方面:以止、观为基础范式的佛教禅修体系,为建构意识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资源;自证等佛教心识结构理论,为意识体验的第一人称自我揭示何以可能给出了理论响应;关于佛教禅定,存在着描述纯粹意识状态的大量记述,这为理解意识本性给出了一个深厚的东方视角,而如果纯粹意识与意识内容是可以分离的,那么这也为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研究异常意识状态的病理学方法论,认知神经科学对禅定状态的神经相关物研究拓宽了意识科学的研究领域。
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江泓老师
江泓老师发表了《从历史史实到宗教观念:重设禅宗史料解读重心之探讨》一文,从禅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为禅宗史料解读上对史实与宗教观念的侧重问题提供了宏观解读。 在五组学术报告与讨论中,与会学者们都对报告给予了中肯的评论和建议,会场洋溢着热情、活跃的气氛。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