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新书发布 专家学者共议出版意义

佛光山开山祖师星云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推动佛陀本怀的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圆寂逾两年为使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能为广大群众理解,2025510由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总监修的《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隆重出版,并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大觉堂举行新书发布会。

据悉《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新书有三历时年编纂而成中文纸本、电子书同步出版,英文及日文版也即将问市

510-11为深化社会大众对这套书的认识,更于佛光山云来集举办一系列的学术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研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出版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定位,并针对佛光宗学的传承使命与未来走向展开相关讨论,让佛教人间化、现代化、中国化与国际化持续推进,法灯无尽,薪火相传。

· 基调讲演 ·

基调讲演由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担任主持人,发表学者依序为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万金川、上海大学佛教思想史与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

妙凡法师揭示编辑因缘,2023年大师圆寂后,佛光山长老慈惠法师召集十多位佛光子弟,将《星云大师全集》395册理论体系,整合做系统性的论述,可以做为阅读《全集》的指引。慈惠法师和总编辑程恭让指导,希望提炼出《全集》的精髓,更能了解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和智慧。

赖永海《慧灯永续 法水长流》,归纳出大师及其所创建的佛光山,在佛教人间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大成就。包括推进汉传佛教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善于对佛教般若智慧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运用。将注重的佛教,变成强调的佛教。注重把佛教、佛法生活化,又具有强烈的内在超越当下超越

洪修平《伫见星云大师弘扬的人间佛教慧灯永续》,道出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山道场以四给接引信众,举办法会和各种活动,充分展示佛光山将人间佛教理念落实为具体的实践,其对佛教人间化、生活化、通俗化、现代化的积极推进,成为在当代社会情境下振兴佛教并发挥人间佛教对社会人生积极作用的成功典范。

万金川《大悲传照显法幢 菩提续焰燃心灯》,阐述自灯明,法灯明。大师〈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嘱咐〉最后说道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而这段话的前句正是法幢不容倾倒,慧灯不可熄灭395册的《星云大师全集》是否真能涵括在3大册的《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万金川说,照着讲才能接着讲,了解传承才能继承传统。

本套书总编辑程恭让《〈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的出版及其学术思想意义》,说明在形式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是为继承并光大佛教的传灯传统著作。从其内涵十大贡献列举,此为首次使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理念深刻和系统化呈现,故将系统建构人间佛教思想理论体系列为第一大贡献。第二大贡献深广推进人间佛教实践层面的建设事业,是从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共修梳理分析。其中,第十大贡献指明人间佛教的修行方法,则指出理论学说、弘扬佛法的同时,必需回归当下生活的修行与实践。

此套书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总监修,慈惠法师总指导,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多位大师弟子的集体创作,以学术方法为基础立论,已经具备佛光宗学的理论范式,并提出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不二融和,是理解大师人间佛教深层义理密钥的延展思考。

成功大学副校长陈玉女、中央大学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李瑞腾、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主任邓伟仁、佛光山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人文学院院长吕凯文、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李玉珍等专家学者,及佛光山丛林学院师生等现场与在线共300多位与会。 

· 四场分论坛 ·

10日晚间座谈会基调讲演之后,隔日(11日)接着举行四场论坛和一场综合座谈暨闭幕式,四场论坛分成论坛A、论坛B同时进行

分论坛1A场次由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主持,发表人有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人文学院院长吕凯文、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李玉珍、南华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副住持慧开法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何建明在线发表。

首先由吕凯文教授发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之学术诠释与省思》,强调此作品不但可作为宗教现代化、全球化、社会化及跨文化文明互鉴等相关议题的核心文献,更为上述这些领域的实际落实提供文献上的印证。在现代社会逐渐面临宗教边缘化与碎片化的趋势,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正开展出一种能够以宗教伦理引导现代生活的力量,不但展现人间佛教对现代文明的积极响应,也对未来宗教发展走向提供深远的启示。

李玉珍教授发表《星云大师的教育理念与僧团管理智慧》,分析大师兴办教育的动机与方式、建设完整教育体制与机构、通过各种研习会与教界共享办学方法与原则等,皆表现大师对于扎实僧伽教育的重视,系成为一个理想菩萨僧团的基础,并有助于教团建立起以集体创作,尊重包容之管理文化。

何建明教授发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读后》,前半部以承前启后论说这套书编撰和出版的重要历史意义,后半部以继往开来开启有关佛光宗成立的探讨。回顾这套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体现佛光山教团自觉履行星云大师所开创的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佛光宗风和佛光人精神传统。

慧开法师发表《从实践层面理解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述说人间佛教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在此原则之下,佛光教团七众弟子将持续实践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四大宗旨,展开各项弘法利生的事业,让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的真义与时俱进地推展开来。

分论坛1B场次的主持人为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学术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暨中央大学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李瑞腾教授,与谈人依序为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主任邓伟仁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四龙教授、成功大学副校长陈玉女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裴勇教授。

邓伟仁教授人间佛教的三部曲为题,说明星云大师阐释的人间佛教佛陀本怀,其实是针对人生的本质提出解方,强调缘起之苦虽然难以消除,但无明之苦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净化与转化,此即人间佛教重视佛法生活化的终极关怀。此外,大师推动僧团制度化、提升信众参与,皆意在升华人心道德,心提升了,娑婆世界也变好了 

李四龙教授则指出,大师带领佛光山僧团成功结合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正是此实践历程的全面且精要的呈现。他分析,全书上册聚焦理念建构,中册论述实践基石,下册则回归于生活修行的落实,展现高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陈玉女教授以图像结构清晰地剖析本书十大章节,涵盖主体、愿景、僧团组织、社会参与、现代性及全球趋势,显示本书从核心价值逐层向外扩展的思想影响力。她亦提出省思:除了《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所列十大贡献,建议未来出版可纳入参与编纂的佛光弟子们的心路历程。 

裴勇教授认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的出版标志着对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研究已臻成熟阶段,正是建立星云学的最佳时机。他指出:此一体系可作为研究其思想与实践之完整学门,并为未来人间佛教的拓展与佛教的现代化转型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分论坛2A场次由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李玉珍主持,发表人有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学术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暨中央大学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李瑞腾、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张文良、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韩焕忠。

陈剑锽教授发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的多维度解读与学术关联》,分述理论体系之建构、实践事业之开展、融合创新之突破、地域经验之凝炼、修行法门之施设,揭示了人间佛教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能够为佛教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人间佛教作为当代佛教转型的重要范式,其未来发展需要在理论持续深化、实践持续创新、文化持续交流互鉴与社会持续参与等四个维度同步推进。

李瑞腾教授发表《传人间佛教的千盏万盏灯》,提出传什么灯?灯怎么传?传灯如何录?三个问题。他引用佛光山四大宗旨──尤其以文化弘扬佛法展开论述,提及星云大师圆寂之际宣布395册《星云大师全集》增订版乃为大师的法身舍利,圆寂百日有《星云大师的身教与言教:弟子如是说》出版,而圆寂两年后的今天有《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三巨册,尽显大师人间佛教之精华,体大而虑周,佛光人必置几案,与大师交心。

张文良教授以《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星云大师的治心百法》,陈述继《星云大师全集》之后,佛光山隆重推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是佛教史上又一次大结集,如现代社会的一盏智慧明灯,引导僧信学修之路。佛法是人心之药方,如戒、定、慧能息灭贪、瞋、痴,治愈内心疾患。尤其赞叹星云大师撰写的《治心百法》,能治疗各种身心疾病,让佛教的智慧持续滋润现代社会人心。

韩焕忠教授发表《准确传承大师教法的精髓——如是我读〈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直陈此套书运用现代学术范式,概括星云大师的思想与实践精华。综观禅宗历史和文献,本就有着整理灯录的优良传统,后人会对历代祖师的开悟机缘语录进行结集和纪录。而《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为佛光山弟子自觉发起的一大结集,对佛光教团的未来发展与部署,深具意义。

分论坛2B场次由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主任邓伟仁主持,邀请台南小区大学校长暨成功大学教授林朝成、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涂艳秋、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与谈,针对本书各自提出深刻见解。

林朝成教授指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不仅是理解《星云大师全集》的重要指引,更是引导学人深入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的一盏明灯。他强调,星云大师的说法如同点灯,弟子依教弘法、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地传递佛法,如同灯灯相传,方能无尽。此书正是这段佛教历史长河中,承续法脉的文字结晶,更是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典范。

李利安教授则提到,《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由弟子于大师圆寂后自发编撰,这种主动的编纂行动是一种自觉性的传承,呼应佛陀入灭后弟子们在灵鹫山下结集经藏的历史场景,体现深厚的师徒情谊与传法精神。他表示,此书内容精准,凝聚力强,体现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力量。

涂艳秋教授分享她对人间佛教的体悟。她从星云大师的文章《我对人间佛教的体认》中深刻理解到,人间佛教的实践核心,不在于追求速成的成佛了生脱死,而是脚踏实地落实于人间,行走菩萨道。星云大师将四圣谛转化为四弘誓愿的发愿根本,让科学理性的佛法成为悲愿实践的起点。她认为,这种菩萨乘思想兼顾修行次第与对社会脉动的积极响应,展现佛教与时俱进、以悲愿为先的时代精神。

王雪梅教授表示,一百多万字的《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是佛光山弟子从《星云大师全集》四千多万字中萃取出的思想精华,系统呈现人间佛教的十大面相,为当代佛教的发展立下深具意义的里程碑。她认为,本书展现了包容性、现代性与生活化的精神,不仅应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也为佛教未来的全球化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她盛赞此书是一本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导引的经典之作,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心,也照见世界。 

· 综合座谈暨闭幕式 ·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新书发布座谈会在四场分论坛之后,随即召开综合座谈暨闭幕式,由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成功大学副校长陈玉女担任主持人,邀请上海大学佛教思想史与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程恭让、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主任邓伟仁与谈,以及参与本书的执笔者之一慧喜法师和蔡孟桦女士等人报告编纂心得。

程恭让教授解说此书编纂的意义,提出旧传统与新传统的融汇、旧十大贡献与新十大贡献的结合、各章节编辑逻辑等。他陈述第一章与第二章属于理论与实践,属于人间佛教思想理论建构的两把关键钥匙。第三章与第四章探讨僧众团体的创立与信众地位的提升。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采用新判教、现代化与全球化三大议题,彰显人间佛教的格局与视野。第八章与第九章呈现中国佛教如何开展出台湾佛教的发展特色。第十章回归到人间佛教的修行落实。除此,并依据《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嘱咐》应有关佛光学佛光宗的议题。

陈剑锽教授直陈,通过《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可以迅速掌握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精髓,体会到佛法理论与修行实证必须合一、并重的人间佛教内涵。邓伟仁教授提出,人间佛教在佛教现代主义的脉络中,积极应对现代化与未来化的问题,产生新旧世代的对话。

作为本套书的共笔者之一兼编辑出版主要负责人,妙凡法师分享他在编撰第一章的心得,面对星云大师的语言之浅显易懂,却有极为深刻的内涵,大师究竟想传达什么思想理念?除了在照着说接着说两边选择,不如取其中道,回到编撰此书的定位与意义来思索。第七章结集有关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国际化与全球化的理念,执笔者慧喜法师思考自己应扮演桥梁的角色,将大师留下的文字意涵衔接给读者,等待更多人应,反思过程调整继续往前迈进。《星云大师全集》主编蔡孟桦指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十大贡献是佛教的未来方向,为人间佛教作出定位与重要说明。

妙凡法师总结,人间佛教思想、实践透过《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传灯录》十大贡献、十大面相,让大家正确理解人间佛教,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继续给予意见指导。


发表回复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