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 田青:“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音乐有什么特点?
大陆
2018-09-29 19:28:32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从“丝绸之路”上带回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礼物,是一首乐曲。《晋书·乐志》中有一段重要的记载:
“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
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用者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根据这段记载,当时张骞曾在长安传授他滞留西域时所接触到的“胡曲”,但只有一首《摩诃兜勒》。汉政府的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这首“胡曲”创作了“二十八解”军乐,一直到后汉时还用来给边将扬威,“万人将军”方可使用。但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只能找到《黄鹄》等十曲了。
“摩诃”在梵文里是“大”“伟大”的意思;“兜勒”,有人怀疑是蒙古语中的“道”,即“歌”“曲”的意思,如蒙语中的“乌日图道”“潮林道”。依此说,“摩诃兜勒”可解释为“大曲”。
周菁保更怀疑兜勒即吐火罗,认为“摩诃兜勒”可解释为“吐火罗地方流传的一种乐曲”。“兜勒”的另一个解释是人名。吴支谦译《佛说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第十三》一品。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