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中的爱情故事,仅仅是这七首
古琴
2018-10-06 11:56:28

《凤求凰》
《凤求凰》又名《文君操》,刊载于《风宣玄品》(公元1539年),其后有六种明朝琴谱,五种清朝琴谱刊载有这一首琴歌,可见流传之广。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以一首美妙的琴曲,深深地打动美女卓文君的芳心,而使得卓文君深夜相访,一起私奔到成都,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曲《凤求凰》就被作为司马相如当时打动卓文君的千秋绝唱而广为流传: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凤求凰》的歌词所展现的是一种十分浓烈的浪漫的痴情:“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用琴声来述说自己的内心深情:“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这内心的深切有痴迷的真情就是:得不到你的爱,我会死的-------“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因为最优秀的男子是凤,最美好的女子是凰,所以“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是凤的爱的最高理想,一旦这理想破灭了,凤自然就活不成。《湘江怨》
《湘江怨》是最早的一首,刊载于谢琳《太谷遗音》(公元1511年),其后有九种明朝琴谱,三种清朝琴谱。刊载有这一首琴歌:
《相思曲》
《相思曲》又名《古琴吟》,初刊载于《重修真传》琴谱(1585年),其后有五种明朝琴谱刊有此曲。 “音音音,尔负心,真负心,辜负俺,辜负俺,到如今。记得当处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撇我古墙阴,秋风衰草白云深,流水高山何处寻。悲悲切切,冷冷清清,叫人怎禁。” 关于这首琴歌的来历,有两种记载,《重修真传》琴谱和《理性元雅》(1618)是一种;《琴学入门》(1864年刊)和《琴学初津》(1894年刊)是另一种。前一种说法是,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常“携妓抱琴”“游琼州红佛寺”,后来此妓忽然病死,苏东坡用琴作为殉葬品,“葬之寺后粉墙西”。又过些年,琼州太守晚上住在红佛寺:“忽闻女子哽咽悲声”,长时间不停,第二天加以追究,只有一位老僧人说道曾有上述那末一段事,悲歌的也许就是这个女子的灵魂。太守命令开挖其墓葬,发现一女子抱着琴,还有一阙词,名《相思曲》,与夜里所听到的歌相同。 后一种说法是苏东坡“宿灵隐山房,夜半闻女子歌”,跟随她歌声,直到墙下而消失。第二天挖掘出一张古代的琴,依据那一首歌而作了这一曲。 两种说法都归结到一个主线及结局:夜闻女子悲吟,而得古琴与哀歌。如此,这一曲《相思曲》自非寻常了。各种所唱的是一种被抛弃的凄凉,孤寂与怨痛:“如今撇我古墙阴,秋风衰草白云深”,知心之人已背离而去,“流水高山何处寻”。相比当初两心想并,轻歌心曲,慢品美酒,“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其悲切之情,似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者。《妾薄命》
《妾薄命》刊载于《理性元雅》(1618年),共是四段。但是实际上第三四段的歌词与第一二段的歌词完全相同。 第一段的内容是对自身美貌减退的伤感,却又表现了一种对自身真情美质的自负:“以容事悦己,红艳焉可常”;“色衰情不薄,情厚莫言丑”。第二段则先对曾经互相恩爱的两个人作了美好的回顾:男的是个如意郎君:“爱卿”,女的是个美妙伴侣:“佳配”。当时笑的时候是美的,皱眉的时候也是美的:“笑好颦亦好”,生气的时候是亲,骂的时候是爱:“懊亲詈是爱”。可是如今,自己心没变,却是“郎心有他人”了,而且句句话他都觉得不中听了:“话出便生嗔”。这几句歌词很有民歌风,而最后的炼句更有明显的民间气了:“要食家常饭,要暖床头妻”。在作为文人艺术的古琴音乐的琴歌中,实在是难得一见。《秋闺怨》

《鹤冲霄》
《鹤冲霄》刊载于《和文注琴谱》(成书于1676年前,此处“和文”是指日本文字),亦见于《东皋琴谱》(1771年)。 明初末年,中国僧人东皋禅师(姓蒋名兴畴)东渡日本,传佛法,也传琴学。《和文注琴谱》及《东皋琴谱》都是他的日本弟子根据他的传授与传谱所整理成书的。 “苹叶软,杏花明,画舡清。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这是一曲明丽典雅而又颇为含蓄的爱情歌曲。有轻盈的船,明媚的花,软嫩的叶,还有绿色上的鸳鸯相伴,划船而歌,充满诗情画意。此时在妙龄淑女的伴随之下,已不只“道是无情还有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几含情”了。 也许有人奇怪,为什么僧人的琴谱里有歌唱爱情的歌曲。我想这应该与日本佛教的教规独特性有关,在日本,出家人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因此爱情歌曲并不为忌。《长相思》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