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适应社会发展 广州佛教的案例值得思考

编者按:2018年9月1日至2日,庆祝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动隆重举行。禅风网作为本次活动官方网络媒体,对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院长何方耀教授进行视频专访,了解何方耀教授对广州佛教发展的认识和研究。以下为本次采访内容实录。

[videojj]http://vzhongbao.vzan.cc/mp4/20181018/D6mK3kWPWk.m3u8[/videojj]

记者:作为学者您怎么看待广州市佛教协会60年来的发展建设?

 

何方耀教授:60周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神圣的日子,60是一个轮回,也是一个甲子。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应该说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对佛教的怀疑、否定,再到恢复,然后再到发展。用佛教的缘起观来讲,“成住坏空”就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了。所以,在60周年之际,庆祝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同时也来反思其中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开拓未来,我觉得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从学术角度,您认为广州佛教走过的历史和现代的发展有哪些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何方耀教授:学术研究讲究中立客观,它和信仰有点不一样。但是,对信仰者的研究也很重要。广州佛教到今天应该有1800年历史了,广州市佛教协会这60年算是1800年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广州佛教有它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同中国其他地方相比,它处在传统到现代转化的一个商业社会中。

佛教是从海上传过来的。广州作为一个2000年不衰的东方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它的佛教传播有自己的特色。历史上许多的高僧大德,无论中国和外国的,都会来到广州这个地方弘扬佛法,但都是把这里当成一站,而没有把这里当成目的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僧大德在这里都是匆匆的过客,特别是古代从印度来的高僧。这会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呢?

1536220557272907.jpg

第一,各种的流派、众多的大德都在广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广州佛教对各种流派、各种学说、各种祖师都采取一种开放接受的态度。所以,广州佛教特别没有门户之见,宗派之间一直是和平相处的,甚至对外教也采取一种宽容和通融的态度。这一个特点就导致今天的广州佛教有特别包容、宽容的一个重要传统。

第二,广州作为一个商业港口,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随行就市,什么样的商业好,就会经营什么样的商业,那就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改变商业的模式。这个其实对佛教也有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港口城市,它要面对不同的人群。比如在古代的时候,有外国人聚居的地方叫“蕃坊”,那里有很多阿拉伯人;还有很多北方来南下的移民,我们可以叫他们新广州人。今天,对这些南来北往的人,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社会,佛教要怎样来向他们传播、教育,就要不断地采取创新的方式。所以,广州佛教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善于适应社会的变化,根据社会的变化来采取弘法的方式。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创造性,能适应社会变化,用佛教的话说也叫契理契机。

第三,广州在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海关所在地,在唐代就设了市舶使,宋代设市舶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是官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地方。对外来的这些僧人,朝廷是很重视的。广州的官府还负有一个使命——寻找、收集外来高僧大德的信息,然后把他们送到都城去弘法。这就是佛教和官府的联系比较密切。同时,因为佛教僧人到印度去求法必须坐船。这不像陆上丝绸之路,它有时候跟商队,有时候自组团队。但是你要从广州过去,必须要坐船,而以前是没有客船的,只有商船。所以,广州佛教界与政府、与商业社会都有联系。政府是要管制佛教的,所以佛教界要处理好秩序的关系,与官府的关系。商业社会有一个自治的特点,自己管理自己,广州佛教也有这个自治精神。所以,广州佛教寺庙大多数是民间筹资兴建的,官府建的寺庙比较少。所以,既同官府有密切关系,又有自治能力,又适应商业社会,这是广州佛教的第三个特点。

但商业社会的发展也由此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很多化外情况与佛教戒律上不和的一些现象。比如说,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人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但他冒充和尚、道士白天去接法事,晚上回家,这个广州话叫“喃么佬”,古代叫“师郎”,这也是广州这个商业社会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的一种特点。这对佛教来说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直到解放前,广州都有“喃么佬”。这样一种情形也提醒着广州佛教界要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以,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能够适应环境是广州佛教的特点和优点,商业社会以利为中心的侵扰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这6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20年是带着怀疑的,佛教对今天的社会还有用吗?科学文化发达之后,佛教就会慢慢的消失?所以,那时候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创造条件促进宗教的消失。到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就彻底否定了宗教。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恢复佛教的道场,这与外交、团结海外华侨华人有关系,因为广东是侨乡。

改革开放深入后,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才真正认识到佛教有它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价值。因为,人们生活好了,社会物质条件丰富了,人们要追问自己人生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还有老年社会出现了,怎样让这些老年人安详的走完这人生的最后阶段?没有什么比佛教更具有经验的了。其次,佛教还有它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这一系列的价值都被发现了。一个社会需要有终极关怀,佛教就是这样一种终极关怀最好的形态。

现在,佛教是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佛教也有很多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地方。能满足当代社会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才能证实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

1536220557120510.jpg

记者:您认为现代佛门寺院在社会服务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可否举广州佛教的几个代表性案例?

 

何方耀教授:在这方面,应该说大佛做的就非常不错。广州是一个历史概念,历史上曾经大半个广东都叫广州,是交州与广州分治。然后慢慢地,广州不断地缩小,一直到今天的六个区、四个郊县。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过去的乡村佛教向今天的都市佛教转移。应该说,广州市区已经都是都市佛教,那都市佛教的典型代表应该就是大佛寺。它是在广州的城市商业中心和中轴线上。

今天,在社会上如果要让一般不信佛教的人,都觉得佛教寺庙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那佛教必须为社会服务,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解决那些其他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显现出佛教独特的价值。

现代社会,首先是人们的心理问题。很多人会有困惑,这个困惑不会因为你的学历很高、文化知识水平很高就能解决。比如,大学有很多教授,他的科研成果很多,但是心里很有问题,遇到很多人生的问题。

大佛寺在八年前成立了心灵与生活咨咨询中心。八年来,很多人来这里来解决了他心灵的问题,而且这里都是免费咨询的。现在还有很多要学习传统文化的,这里有夏令营、冬令营、读经班等。读经班不是读佛经,而是读儒家的经典,让大学生、研究生来做兼职的导师。还有,广州大佛寺是最早办图书馆的。办这个图书馆大概是在90年代初,那个时候宗教书籍还被认为是迷信书籍。大佛寺来办图书馆刚开始遇到很多曲折,后来终于被中山图书馆接纳为佛教分馆,把所有的目录纳入它的总目录可以在上面查阅、借阅。这是全国第一个和省级公共图书馆联网的寺庙办的图书馆,这也是提供一种公共服务,而且这个服务覆盖面是非常广的。中山大学的许多老师,他们做研究都会在这里查资料。我做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也去那里查过资料,所以,这个这个公共服务也是获得大家认认可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当代社会中国越来越走向老年化。人都有生老病死,佛教讲的道理是普天下通行的,人生都是苦的人都是要死的,怎么样让老年人安详地走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呢?

大佛寺首先成立了一个念佛堂,大概有8000人。这个念佛堂当然主要是老年人来这里念佛。还有一个是临终关怀,临终助念,就是有的人要走了,由法师带领居士去帮他去助念。不信教的人可能会觉得临终助念是迷信,但那些真正得到助念之后的人,走的时候很安详,去世之后尸体是很柔软的。这个现在无法用科学去解释。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生的最后一个很重要的事,让人死的安详有尊严,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叫五福临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善终就是死的安详。真正的临终关怀一定是有信仰的临终关怀。这个大佛寺已经做了很长时间,而且覆盖了广州的所有地方。他们配了专门的车,只要有需要,随叫随到。未来随着老年社会到来,这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1536220557101021.jpg

在老年关怀方面,除了大佛寺还有光孝寺,他们准备建一个养老院,还做了一个社工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的照顾和临终关怀,只有这种宗教的团体才能真正办好,为什么呢?因为,信徒去做临终关怀的时候,他认为关怀老人是为自己积累功德,他把这看作一种修行,不会觉得这是很繁琐的事情。

这几项社会服务已经说明了寺院在今天社会的存在价值,更不用说它为人们的信仰、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提供了一些理论上和心理上的帮助。所以,我觉得广州的这些佛教寺庙已经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开拓性的工作。这也说明了佛教寺庙逐渐从乡村佛教向都市佛教转化的过程中,怎样为都市人提供服务,并让人感受到服务的作用、价值受用了, 佛法在世间才会发展和兴盛。

 

记者:对这次广州市佛教协会的庆典,您有什么样的祝福?

 

何方耀教授:60周年应该说是广州佛教发展的一个契机,这可以让广州佛教界重新检视自己走过的60年道路,过去哪些方面还有做的不足,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比如,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念佛班,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年轻人参加的比较少。没有年轻人参加的事业一定不会持续性发展。所以,如何让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佛教文化的传播或者中华文化传播,这是广州佛教界面临的第一个大的挑战。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享受了佛教给他带来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那广州佛教才会兴盛发展。

所以,我觉得广州佛教在这60周年转折的关头,应该把目光投向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才能真正做到利乐有情,庄严国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