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茶去丨豆瓣高评8.7分!这部片子给你震撼的“中国制造”!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依然记忆深刻,让中国美食火遍全球。
纪录片《手造中国》,一部讲述中国名片“瓷器”的纪录片,又是一部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瓷器盛宴。
瓷,源于瓷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瓷的前世今生就已囊括其中。
今天,是茶君给大家推荐的一部纪录片,就是《手造中国》,这部被称为“三无”的片子:无背景,无资金,无技术,却在豆瓣一举拿下了8.7高分。
它总共有五集,每一集近30分钟,时间不长,但是让瓷,活了。
纪录片《手造中国》历时三年,将镜头对准制瓷匠人,走访景德镇手工瓷器匠人近百余人,用最终的20多位典型人物的精彩故事,串联起一段段关于景德镇瓷器的记忆。
从拉胚到定型,景德镇匠人们用手与火,让平凡的泥土完成了华丽的蜕变。青花、粉彩、斗彩……每一款经典的瓷器绘画,都凝聚着这些匠人们的心血。
《手造中国》主创一直采用高速、高清、多方位的拍法,一边讲述了巧夺天工的器物和精巧的造瓷技艺,一边讲述了景德镇残余的匠人的生活,当然,最吸引目光的当然还是被拍得这么近距离、细致、美好得令人屏住呼吸的制瓷工序。
白釉的纯粹无暇;抱月瓶的完美弧度;阳光下,当水注入杯中时的瓷光流动。在这部纪录片中,瓷器是动静之美的结合。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这些站在瓷器背后的人们。
詹金福,一位守着水碓三十余年的手艺人。
万武(24岁)14岁入行到现在小有名气的拉坯匠人。
方丽,与多名工匠合作为77岁母亲送上《百鹿尊》。
黄国江(小黄),为了雕瓷每天青菜面条没有油;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要想穷,烧郎红”代表了郎窑红的难度,老吕祖传的郎红烧制秘诀在今天已经被他成功升级应用到了气窑烧制上,面对孩子已经不再从事瓷器行业的事实,一向关起门来做事的秘方守卫者,将几代人研究的秘诀在开窑前讲给了新参加工作的两个大学生学徒。
希望传出去的是技艺,留下来的是瓷魂。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手造中国》是一部通过手造瓷器来展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块块泥土经由匠人只手完成华丽转身的过程,更可以在其中看到流淌在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基因。
豆瓣网友 @agedchoir 说:
不知道这些老手艺人是创造还是制造,不知道是匠人还是匠心。有时候倒是觉得,管他呢,做东西的时候相信每个手艺人都没想那么多,心静了,手顺了,东西就精彩了。
这源自于对自然的敬畏,源自于对手艺的专注、执着和热爱,源自于对成败得失的淡然,源自于对薪火相传的笃定,这是几千年来在农业文明的怀抱里所产生的只属于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情怀。
其实,在手工瓷器成瓷的路途中,少不了两个字“等待”。等待水土的结合、等待瓷泥的风干、等待窑火的炼制,在等待的同时也磨练了匠人平静的内心。
禅定般的匠人,粗糙的双手摩挲出无言的器物,这个世界,时光仿佛变慢了,慢的足够让人找回心的方向。
而在《手造中国》导演的镜头下,在景德镇匠人磨出茧的双手中,在那些留存于世的瓷器里,传递了我们这个民族延续至今的独特气质。
“这个时代太快了啊,我们倾尽所有心血,也只是想证明这个世上还是存在着有生命的艺术品。”
在那些看似繁杂、枯燥、辛苦、劳累,甚至是乏味的“手造”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祥和到震颤我们心灵的世界。
“前面见古人,后面望来者,我是后来者,还有后来人。”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古老的手艺代代传承,时间让人愈发苍老,却让技艺炉火纯青。
说再多,不如去看看这部片子。那些匠人们不仅仅是用手的温度在温暖着整个中国,更是用心锻造着中国。
一生只做一件事,
快的是生活,
慢的是人心。
在《手造中国》导演的镜头下,
在景德镇匠人磨出茧的双手中,
才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真正的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