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郑振煌教授:听他讲翻译《西藏生死书》背后的故事
“在翻译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句话、每一段都会打动我的内心。因为,这本书完全是扣紧佛教的理论。”
摄像机镜头前,已是古稀之年、头发花白的郑振煌教授,在谈到自己翻译《西藏生死书》的过程时,激动的像个孩子一样。
禅风君采访他期间,正值上海玉佛禅寺举办“生死学与生命关怀”国际学术论坛,他在论坛上作《中有业感缘起观之生命关怀》主题演讲,讲授佛法中对生死问题的智慧阐释。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影响几代人观念的生死学著作,郑振煌教授花了三年时间将其翻译为中文版,1996年问世后迅速在华人世界引发热议。
潜心学佛数十年的郑振煌教授用翻译将这部巨著带给了无数华人,而他自己也是其中获益最多的人之一。他与《西藏生死书》之间有哪些故事呢?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禅风专访:郑振煌教授(完整版)
外文系毕业缘何学佛
1945年出生的郑振煌在读小学、中学时,就广泛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经典,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诸子百家到漫漫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上中学时,他的学校后面有一座寺庙。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经常到寺院里去,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考上台湾大学后,他选择的是外国语文学系,却在大一新生入学后不久,在五花八门的社团中选择了加入晨曦佛学社,从此被佛法精深的奥秘深深吸引着。
晨曦社是台湾大学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社团,经常会组织一些佛学读书会、佛学营等活动。在这里,他开始深入去了解佛法、学习佛法。
对佛法的浓厚兴趣,让郑振煌在学业之余,也充分利用所学的外语知识,了解和翻译世界各国的佛教新闻资讯。这也成为他后来翻译佛学著作的一个因缘。
他说:“从大一开始,如果发现有外国的新闻或佛学的文章,我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每天都在接触这方面的资料。”
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许也是学习佛法的缘故,他对人的思想如何传播、文化如何传播都很感兴趣。在此期间,也从未中断过佛法的学习。
李炳南居士
而在他初学佛时就幸运的遇到了一位恩师——佛学大德、慈善家李炳南居士。因为听课的因缘,他有机会亲近恩师。可以说,这种言传身教对他影响至深。
后来,郑振煌教授学佛日深,钻研出世间法、世间法数十年,逐渐以弘法利生为志业,以翻译佛学著作的方式,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
笔耕不辍 弘法不断
郑振煌教授翻译《西藏生死书》是一段特殊的因缘。这一本探讨生死大事、探究如何让人们面对死亡、探索如何帮助临终者的书,出现的时代正契合当时的社会需要。
在郑振煌教授看来“《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很奇特的书,看来平淡无奇,可是内容却是显教、密教当中最上乘的教法,它呈现的方式和一般的佛法书籍不同。”
因而,他翻译这本书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期间还有繁忙的教学工作,但总会趁着余暇时间翻译。他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在做自我的操练、自我的修行”。
在翻译完成的几十年后,面对禅风君的镜头,他依然如数家珍,向我们解释这本书阐释的道理与佛法的基本理论。
许多人谈及这本书,都会讲到它其中的智慧箴言如何指引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善,如何让人在面临痛苦和死亡的极端时刻更从容。
演员陈坤:
《西藏生死书》我读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没读完。尽管每年我都会重读,但一本好书就如同人生,无论怎样反复阅读,只要生命还在,谁也不能说真正读完了它。
作家梁文道:
说到生死跟临终关怀,就不能不谈最近二十年来在这个领域里面影响最大的一部书——《西藏生死书》。
而当禅风君问及郑振煌教授的看法时,他形容:“这本书就像一首人生诗歌、生命诗歌,有韵律,这个韵律非常优美。如果能够参透这个生死的真相,我们就能够善用生命来利益社会人生。 来对国家的兴盛、世界的和平有所贡献。”
实际上,郑振煌教授还担任中华维鬘学会名誉理事长、净觉僧伽大学大乘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大力推广居士菩萨道及佛教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术化、生活化。
这不是他第一次向大众分享生命关怀的理论,此前也做了大量临终关怀的实践。他用自己多年来的修行体悟和生命实践告诉我们:
“我们活着的每一刻都应该多方的学习,在戒定慧上面用功,能够对众生对佛法多尽一点力。那就是每一位佛弟子,在自己安身立命之外,又能够利益其他众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