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天目丨一片树叶的传奇:1200℃没有灰飞烟灭,还浴火重生了!
懂生活的人,
都不应该错过一件宝贝。
它就是木叶天目。
1000多年前,
一片宋朝的桑叶,
偶然飘落在江西吉州窑中。
窑工们开窑后,
发现那片桑叶历经1280℃的烈火后,
非但没有灰飞烟灭,
反而浴火重生,
将其美好的叶形叶态,
永远留在了黑釉瓷盏中,
美得令人惊叹!
桑叶与陶瓷的一次偶然的相遇,
造就了木叶天目盏流传千年的永恒之美。
以叶入盏、灵动浪漫,
用它喝茶的每一口,
都像是亲吻了大自然。
木叶天目诞生于江西吉州窑,它是宋元时期最富创造性的民间窑场。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 1200多年。
在吉州窑中,以木叶天目最富神秘。在盏内壁,有一片被凝固的天然树叶,闪亮着金黄的光泽。古拙的黑陶,有禅意的树叶,既有古朴之风雅,又有禅理之哲思,拙中藏细。
然而可惜的是,随着元代后吉州窑渐趋衰败,至明代中期断烧,木叶天目的烧造技术也随之失传,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木叶天目的存世量极少,极为珍贵。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内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已被日本列为国宝级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来供人参观。
▲ 现藏于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内的
宋代木叶天目盏
另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木叶天目盏,从它的说明文字可以得知,大英博物馆称其为“世之神器”。
一片柔嫩的树叶,如何在经过1200多度高温之后,不仅没有灰飞烟灭,反而将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而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700多年。
木叶天目为禅宗寺院僧家专用器物。
据考证,宋代的江西,仅吉州境内的禅宗寺庙就不下50座。当时上流社会尤其是禅宗茶道礼仪十分讲究。上流社会名士、官臣拜谒禅院,所享用的最高接待,离不开“禅茶一味”。
金风体露复何言?大道从来绝变迁。
一叶飘空天似水,临川人唤渡头船。
----宋白杨法顺禅师
南宋诗人陈与义有诗云:“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一片飘零的落叶,置于火与泥土锻造的茶盏之中,对于禅宗来说,远非一般普通喝茶的工具,所谓“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
木叶天目作为禅宗圣物,远古祖先创造的人间神品,以及其间蕴涵的深邃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去品味。
自木叶天目的烧制技法失传后,断代年限达到了700多年之久。比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还长了200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无数匠人以毕生精力研究、实验,均未得其果。只有极少的人,掌握了复烧技艺。
今年年初的时候,北京卫视播出了一档节目,叫做《非凡匠心》,便提到了木叶天盏的技艺和传承。节目中,“匠心传播大使”张国立和演员高晓菲一同拜访吉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人伍映山,一步步体验制作其过程,还去到了白鹭洲中学采桑叶。
在研究木叶天目的几千个日夜里,伍映山老师多次往返于吉州、景德镇,以全年无休的方式,找寻原矿、探索升温曲线、釉料配方,孜孜不倦于复烧研究当中。专业技艺的家传背景,加上对传统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使得他烧制的木叶天目能最大限度地全领器韵,传神呈现。
在面对“一窑生一窑死”的木叶天目盏,张国立便结结实实尝到了匠心受挫的滋味,在经历踩泥、拉坯、修坯、上釉、烧制等要求极高的繁琐步骤后,仍然要面对销毁“次品”、挑战失败的挫败感,甚至忍不住感叹:“这是我参加《非凡匠心》以来做得最差的一次。”
即使是节目中经验丰富的伍师傅在烧制阶段,因为窑烧温度达不到预期,束手无策的他也忍不住落泪,感叹古人是如何承受这种“一窑生一窑死”的压力。
其实,木叶盏之所以成为奢侈品,便在于它的烧成难于把控。窑温、气氛、干湿程度都是一个木叶盏由泥胎蜕变为“体露金风”的茶盏的重要因素。因为稍有不慎,叶子便灰飞烟灭,甚至蜷缩一团灰渍遗留杯底。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对出窑时,更加充满忐忑和期待。
“一窑生一窑死”的传奇,才会让更多的人热衷“押窑”的游戏,以赌博的心态来期待不可期的美。也正因如此,目前存世的古木叶盏仅有十余只,每一只都价值连城,甚至拍出过高达千万的天价。
举世叶无双,盏盏皆唯一
于历史中、天地间
撷取一片木叶
品茗赏玩 享一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