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南山绳律学,灵岩秉净宗”,这是挂在莆田广化寺的一个楹联,很好地反映了广化寺重视戒律,弘修净土的宗风。而这,也正是圆拙法师一生“持戒念佛”风范的写照。

净土信仰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文化,那么这样的信仰背后透露出怎么样的生死观?今天“以和为尚”专栏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圆拙法师,通过圆拙法师的故事,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生死事大,当念无常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1938年,圆拙法师离开弘一大师之后,前往位于江苏苏州的灵岩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对他的生死观和修行观念有着巨大影响的大德——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十三祖,更是弘一大师的师父。弘一大师精严持戒,导归净土,便是受到了印光大师的影响。而对于此时前来参学的圆拙法师而言,印光大师也就成为了他人生中又一重要导师。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自亲近印光大师以后,圆拙法师对念佛法门一直信真愿切,感悟至深。并极力劝导世人,以念佛为了生脱死的唯一法门。

圆拙法师在印光大师这里树立了以念佛法门为主修功课的修行主张,并通过印光大师的耳濡目染,对于大师常提倡的珍稀福报、念死无常等都一一领纳。

先前我们提到过,圆拙法师将新衣服馈赠给年轻比丘时说,因为自己随时可能舍报,而世人出于忌讳或尊重,不会要他穿过的衣服。这种观点实际上便是受到了印光大师的影响。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印光大师有一件常为后人称道的事迹,那便是他在房间里悬挂了一副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并注解道:“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可成。”

汉传佛教的朝暮课诵中常常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从印光大师到圆拙法师,实际上一直都在践行着这一思想。

尽职尽责,事死如生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1990年赵朴老访问南山广化寺

“一进山门增道心,南山风范见传承。威仪秩秩斋堂里,粒米当思大众恩”。这是赵朴老对圆拙法师重建后的南山广化寺作出的赞叹。

圆拙法师于1955年重返莆田南山广化寺,随后便一直定居于此。目睹了广化寺的兴衰,在重新落实宗教政策之后,圆拙法师承担起了修复广化寺的重任,并大力兴办佛学院,培养僧才。

可以说,没有圆拙法师的担当就没有今天的广化寺,也没有今天的福建佛学院。但面对那么多敬佩爱戴他的弟子,圆拙法师却不曾收取一个为自己的弟子,这不免让人奇怪。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原来,在早年他曾收过一个弟子,然而这位弟子因病早逝,令圆拙法师痛惜不已。一般人虽然悲伤,但可能也就此罢了,但圆拙法师却认为是自己没照料好弟子,而让他病逝。

圆拙法师的责任心很强,自从出了这件事后,他便再也没有收过一个弟子,当别人问及时也只是谦虚地说自己没有资格收授徒弟。

而这位弟子荼毗后的骨灰,圆拙法师一直背在身上长达四年。福建的天气湿热,尤其夏天更是酷热无比。然而圆拙法师却不为他人劝说所动。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清源山弘一大师舍利塔

这一方面是圆拙法师在勉励自己要时常念死精进,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文化特色的体现:事死如生。

圆拙法师的责任心很强,对于弟子的病逝深感愧疚。虽然说这并非他的责任,但他却希望能够弥补内心的遗憾,因此愿意一直背负在身。

后来因泉州清源山要修筑弘一大师塔墓,修建者林子青居士提议将这位弟子的遗骨与大师合葬,圆拙法师念及弘一大师一直是自己崇敬之人,将弟子与之合葬也能安心,这才没有再背。

弘修净土,专心不二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虽然圆拙法师不再收授弟子,但是对于弘法却一直极为上心。除了兴办佛学院,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设立流通处,刊行流通经书。

1985年,圆拙法师于广化寺佛经流通处,第一次倡印《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在教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后又多次倡印净土五经等典籍,有力地促进了净土法门的弘扬和发展。

印光大师曾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圆拙法师不仅在倡导印光大师的念佛思想,自己也是身体力行。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早在1935年,圆拙法师即于福州怡山西禅寺创办念佛堂,领众勤修净业,无有间断。他说:“本人出家以来住念佛堂,没住禅堂。”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一法门的坚守。

1997年10月26日,圆拙法师安详示寂。人们在他的塔铭里这么写到: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崇构九仞,先筑其基,基隆未固,梁栋安施。

佛子行道,求无上慧,木叉为师,同遵圣制。

心境交映,如对明镜,依止庄严,全彰真性。

百千三昧,念佛第一,华开莲现,能事始毕。

懿欤圆公,初侍弘公,励志冰雪,戒德靡亏。

继至吴门,依止灵岩,归心净土,万魔都芟。

东林芳躅,尚系人心,南山弘轨,堕绪可寻。

懿欤圆公,愍慈沦堕,律净二门,一肩担荷。

示我周行,既真且平,本无坑堑,谁塞棒荆。

如是之人,是灵瑞华,莫待羊鹿,同御牛车。

常念生死,但莫忧畏,圆拙法师告诉我们净土行人应有的生死观

生死事大,但对于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并不会因此而忧畏回避,反而勇猛地直面这个问题。

圆拙法师的生平,无论是时常念死,还是对弟子的重视照料,亦或者弘修净土,专修净业,实际上都告诉我们佛教对死亡的态度:要直面死亡,而非惧怕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