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30周年,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办学路
12月27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举行了建校30周年纪念大会。大会上诸山长老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了普陀山学院这三十年办学的风风雨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成立于1988年,至今已办学30年。学院坐落于浙江省舟山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朱家尖岛,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隔海相望。
漫漫三秩办学路,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僧才,更是赢得了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怀。走过30年,普陀山学院创的办学体现了什么样的特色呢?快和禅风君一起了解吧~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航拍
建校三秩,诸山大德齐祝贺
从1988年至今,一晃眼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已经走过了30年。
30年的时间,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参加这次纪念大会的普陀山佛学院历届校友代表、学院全体师生,便多达600余人。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道慈大和尚在本次纪念大会的欢迎词中,提出了坚持初心、总结经验、放眼未来这三点思考。
道慈大和尚说:“牢记‘常随佛学,信行合一’的院训,继承建校以来的优良学风,以‘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方针为指导,在学习经教的同时一如既往地注重道风、学风建设及僧格的养成。”
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浙江佛学院院长怡藏大和尚也为学院的成立30周年表示了祝贺,并充分肯定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建树。
怡藏大和尚说:“ 改革开放以来妙善老和尚高瞻远瞩,创办了普陀山佛学院,经过30年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在道慈大和尚的带领之下,各种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综合实力得到了全国佛教界的普遍认同。”
众缘和合,成就学院事非常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筚路蓝缕走到今天,离不开多方面因缘的成就。而这故事就得从百余年前普陀山佛教教育风气的兴起说起了。
早在1908年,普陀山就开始创办僧教育会,并于次年成立了普陀山化雨僧学校。那时清政府尚未灭亡,但新学之风席卷中国。普陀山僧教育会为就学学僧传授佛教知识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导。
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与普陀山渊源深厚,他曾在普陀山化雨小学担任佛学教师,后又在普陀山闭关。据闻,正是在普陀山闭关时期,他阅《般若经》而得开悟。
到了现代,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前身为浙江省普陀山佛学院,位于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出家地、普陀白华山麓的福泉禅林。
妙善老和尚
此前,妙善老和尚在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后,应宗教部门和众僧的推举,担任了普陀山的全山住持,开始主持重修恢复普陀山的工作。经过十年努力,普陀山恢复了昔日佛教名山的风采。
道慈大和尚与道生长老(右)
在这一段时间里,妙善老和尚、道生长老等大德共同努力,从1986年开始筹建普陀山佛学院,历时两年,于1988年建成。
随着教学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学僧报考就读于普陀山佛学院。为了学院学僧的学修事业更好地成办,从2004年开始,学院开始筹备迁址到朱家尖岛。
2011年,学院顺利迁址,更名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并计划通过十年努力,打造综合性、多学科、现代化的全国佛教本科重点院校和我国重要的佛教文化国际交流基地。
正是这些因缘的共同促成,这才有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今天。
办学有方,观音文化远流传
普陀山在四大名山中,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也以观音文化享誉世界。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办学,在观音菩萨慈光照耀下,也获得了卓著的成效。
学院师资雄厚,有全职专业教师66人,聘请了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圣凯法师、庐山东林寺方丈大安法师等教界大德,与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建光教授等知名学者担纲。
而合作单位方面,中国佛学院定期派师资来学院参与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日本大谷大学、斯里兰卡凯兰尼亚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均与学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除了知识教导之外,学院更重视僧格教育。通过诵戒布萨、静坐禅修、上殿过堂等传统丛林制度,建设优良道风。
作为一个秉承观音菩萨慈悲文化,而又与时俱进的佛教院校,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不仅仅重视僧才的培养教育,同时也重视满足居士的学佛需求。
从2017年11月8日,学院开始筹建普陀山观音法界居士学院。学院对居士学院的成立极为重视,用了近200亩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来满足居士学佛的需求。这将是国内首个居士教学基地。
秉承观音文化,弘扬慈悲精神。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用30年的光阴,打造出了一个具有特色与魅力的观音文化教学实践基地,为我国佛教界持续输出着品学兼优的僧才。
禅风君认为,没有哪一个千秋功业是一朝完成。源于佛菩萨的慈悲,光大于无数同愿同行的大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才打造了如此有特色的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在此禅风君也祝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为我国佛教与文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章由禅风网整理 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