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观点】杨曾文教授在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的发言
编者按:2018年10月29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莆田正式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在大会做《佛教圆融思想在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意义》发言,以下为主要内容:
在当今世界,有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学者和民众认识到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彼此协商合作,才能应对面临的共同挑战,建立公平、正义和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对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表示赞赏,愿意携手实现这一美好理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有诸如“四海为家,万物一体”、“协和万邦”等记述;佛教中的缘起共生、华严宗的“法界圆融”等思想,皆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切的“天下”情怀和人类命运协调一体的意识。
华严宗“法界”具有宇宙总体、普遍性基础的意义。所谓“法界”从总的方面来分,有理、事二法界。理是体(本体),事是相(表相)与用(作用),彼此依托,相即不二。用现代哲学概念来分析,理具有本质、一般、普遍性、统一性、同一性等含义;事具有现象、个别、特殊性、差别性、特异性等含义。认为理在事中,事体现理,理事圆融,互不妨碍。世界万有虽充满差异和矛盾,然而在整体上彼此又密切相关互融,统一和谐的。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笔者认为发扬东方文化的统合思维模式,继承和发扬儒家的“仁义”、“爱人”、 “以和为贵”、“和合”、“天下为家”等古训;提倡佛教华严宗和其他诸宗理论中的法界圆融、缘起共生思想,在处理国与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乃至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国有大小、先进后进之别、政治制度的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也有差异;各个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然而任何国家、民族都是全球人类大家庭的成员,在共同面对的大自然、生物界、动物界面前,在发展世界经济、文教和科技,维护自然界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改善全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应当在保持各自的个性、特殊性,坚持互相尊重和必要的原则的同时,培植和提高人类共同体意识,强调彼此的共性、统一性,推进彼此和平协作、会通圆融,以有利于达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当代特别应当提倡摒弃“零和思维”,提倡彼此宽容、互相妥协,通过互谅互让的方式防止和化解矛盾或冲突,以达到的互利共赢的结果。如果站在人类协同一体、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立场上,可以说人人是我,我是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可以做到国与国,人与人彼此友好相处,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相信构建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构想一定会逐年在更大范围得到实现,为世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