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寺院管理到底需要怎样的清规制度
编者按:第六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讨会于6月2日至3日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禅风网受邀进行报道,并在活动现场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以下为采访实录。
[videojj]http://vzhongbao.vzan.cc/mp4/20181019/PJErKEtYzr.m3u8[/videojj]
记者:请问温教授,佛光山的清规对于他们的僧信互动模式有怎样的影响?
温金玉教授:我现在负责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项目,主要就讲到了中国佛教制度史。
在中国佛教制度史里,我们说它上承佛制,即印度的戒律;中间是整个唐宋时期中国佛教自身的丛林清规;到了明清以后,寺院里的清规越来越多;到了民国以后,我们熟悉的《金山规约》《高旻规约》等一系列的规约,在当时对僧团的生活起了非常大的引领作用;到了近代同样如此,佛教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改革。
所以,我在制度层面有很多的反思和回顾。到了21世纪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海峡两岸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即怎么在现代社会推进佛教更健康地发展,这又涉及到义理的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问题。清规的问题,就是对佛教制度一个重新的确立。这种怎么确立呢?它要回溯传统,也要回应这个时代。
佛光山的丛林清规,它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呢?它恰恰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回应。
所以,我们今天讲丛林清规,为什么要讲佛光山的清规呢,就是因为在回溯整个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佛光山清规在目前海峡两岸佛教界是做的最齐整、最详细、最实用、最具有可操作性的。
比如,讲到中国佛教的建筑史,你会发现从古到今有汉代的模式、唐代的模式、宋代的模式,可能还会有明清的模式,还有解放以后,我们做的十大建筑都是每一个时代的呈现。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建筑都是仿唐、仿宋、仿明的,那我们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呢?我们这个时代会变成仿制的时代,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所以,佛光山清规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它就是在这个时代,因应这个时代的人群、僧团,因应他们的修持生活,做出来一套符合现代管理的规约。我们从佛光山清规里看到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是传统与现代的打通、僧跟俗的打通、戒律与清规的打通,我觉得这是它最重要的特点。
星云大师早年主要是在江苏一带参学,那个时候,古老的丛林思想、清规对他的身心起了非常好的调适作用。所以,为他现在创立新的清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例如,他在多部著作里提到宝华山隆昌寺,当时宝华山隆昌寺在明清以后变成了“中国律宗第一山”,是戒律所在、规范所在。他还对高旻寺、金山寺这些禅堂的规约也非常的熟悉。
今天的佛光山清规恰恰有传统的一个理路,它是一个正向的继承。所以,我觉得今天谈论佛光山清规时要立足于这一点。
佛光山在清规制度的建立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是吸纳传统,到了中期,它因应现代社会进行了总结反思,然后进行酝酿,到了现代就推出了丛林清规,佛光山的丛林清规。
去年5月16号,《星云大师全集》出版,共有12卷,那里面涉及到了很多清规的内容。佛光山还有徒众手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每一个佛光山的徒众都要去遵循的一种规则。后来再把这个手册变成了佛光山清规来推出,是佛光山清规的一个正式的确立。
前两年,中国佛教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道风建设,各大寺院推广学习活动、讲演活动,就是学习“国法与教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传承过程中,它首先是要遵行佛制戒律;佛教传来中国以后出现了“王制”,即朝廷制定的王制;后来又出现了僧人给自己立的规矩叫“僧制”。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我们看到制度上的“三制”运动是有王制、佛制、僧制,并行不悖。
没有单单撇开戒律的清规,也没有撇开王制的清规在运行。所以,戒律怎么去发展,也要因应时代的变化去看待。现在这不仅仅是佛光山的思索,其实整个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都要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人群,去思考怎么去因应社会。
因为,佛法最核心的一个思路,我们经常讲的“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弘法是要干什么?就是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大家过去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说“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内证法门,我们要真正传承佛法的戒定慧思想;“不忍众生苦”就是外弘,让众生也要达到觉悟的地步。
《法华经》里讲得好,诸佛菩萨出世的一大因缘是什么呢?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学佛的目就是达到佛的觉悟状态。觉悟以后要干什么呢?我们看到佛光山推广的是不仅要学佛、信佛、拜佛、求佛,更多的是去行佛。我们要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每一个人都要做菩萨,而不是老去求别人救助。
所以,过去有一个比喻,千手千眼观音是要干什么?不是说当我遇到灾难的时候让千手千眼来帮我们,而是当遇到一些生命中的困难时,我们要做千手千眼的一只眼、一只手去帮助大家。
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看到每个人要自性的一种觉悟。所以,佛光山推广的一个平等理念是僧俗要平等、古今要打通,我们不要太多的对立,要服务人群,佛法叫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怎么落在实处,这是关键。
记者:您觉得传统的丛林制度对现代寺院管理有哪些适应和不适应的地方?
温金玉教授:我们今天谈清规,它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看,也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看。从广义的角度上谈,凡是佛教的制度、丛林里生活的规矩,都可以称为清规。我们一谈到清规会想到禅宗丛林,很狭义的认为这才是清规,其实不是这样。
例如在元代的时候,那是蒙古族主导中原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佛教有个非常大的变革。禅宗丛林里有《敕修百丈清规》,这是由朝廷下令颁布在全国丛林通行的一个法则叫《百丈清规》。其实,这个《百丈清规》已经不是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的那个《禅门规式》了。
此外,在天台宗的寺院里有《教苑清规》,律宗的寺院里推行《律苑事规》,这说明什么?制度对于一个僧团修行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用今天管理学的话来说就是,路修好了,跌倒的人就会少。所以,建立制度是要做什么?就是对法的一个堤防,就像一座大坝似的,维护僧俗共修的一个总则。
古代的社会到了禅宗丛林起来以后,住持的地位异军突起,一下就凸显拔高到非常高的地位。它僧职设计整个的有48单,像东序、西序变成了像古代朝廷文武大臣似的,所以住持地位凸显。这种凸显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寺院里头令行禁止,僧人一以贯之贯彻住持的思想;这带来的反面的影响,就是变成了非常专制、独断专行的一种局面。所以,关键要看住持个人的修持。如果他的导向出问题的话,整个寺院就会出问题。
那么,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民主管理变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从佛光山的角度来说,除了住持、开山宗长之外,它建立了非常成熟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宗务委员会由九个人组成,这九个人就变成了共同统辖这个寺院的一个全方位的管理机构,即一个指挥大脑,而不是一个人的思想。
而且,佛光山的住持是每四年一换,宗务委员会相应的也是如此。但宗务委员会最大特点是,它是通过1300多个僧众选举出来的,是一种选民制度选举。选举出九名宗务委员会委员,再由九名委员推举这一届的住持。住持是在贯彻宗务委员会的思想,宗务委员会贯彻寺院大众的思想。所以,它恰恰就是一个大众的管理。
而在佛法的弘扬中,我们看到佛光山的宗风、规矩,里面提到的“三好”“四给”“五和”的规则,全部彰显出现代佛光山的一种宗风。它的门庭设施、制度设计,屏蔽了过去的专制制度。
古代丛林里根据不同的人群,会设置很多的规则,这就是僧职。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48单,即48个僧职。但是,在佛光山可能有96单,甚至更多,如果去看佛光山的行政机构,那就更多了。
我们经常在佛教丛林里听到一句话叫“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佛光山随着它事业的发展,它的丛林越来越多、行政部门越来越多,它就需要集体领导。在集体领导过程中,就需要现代规则的一种渗透和树立,这样的话大家才有法可依,行为有序;否则,一个团队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这个团队就会散掉。所以,我们会看到它一直在改变古代丛林清规里一人独尚的模式,而变成了一个民主管理制度。
今天在大陆同样如此,我们看到中国佛教协会颁布了全国寺院共住规约,其实这就是对所有寺院、所有僧众统一的规定,每一个寺院也都会有自己的一种规矩。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代是没有汽车的,但你会发现现在很多寺院里有汽车管理条例,这就是现代丛林规则里古代没有的东西。
比如,古代没有红绿灯,现在为什么会有?因为,工业化带来的汽车制造业非常发达,大家以车代步,那车多了话怎么办?设立红绿灯。这样一个新规则的设立是回应现代社会的交通规则,这一方面限定了大家不能乱闯红灯,另一方面这种规则的设置恰恰是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如果大家行道没有这种规则的话,那乱闯乱撞翻车死人的事件会很多。所以,戒律也是如此,它更多的是在保护我们,而不是约束。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整个佛教戒律、佛教清规,它都是在保证僧团能够和合共处。只有和合清净的僧团,于内能够内证圣贤不绝,于外令信仰普遍,我觉得这就是戒律、清规最根本的准则。
记者:根据您的考察了解,您认为佛光山的清规对于寺院管理有哪些特别值得借鉴的地方?
温金玉教授:戒律在传播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改变,我们今天讲的戒律其实都是小乘戒律,部派戒律传来中国以后,它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要不要过午不食、要不要托钵乞食等。
这些传入中国后逐渐在改变,到了唐代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道宣律师。道宣律师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南山律》融合诸部进行推广,这是实现了大乘思想对部派戒律的一个渗透。
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流行很多的就是以《梵网经》为主的菩萨戒。菩萨戒的思想更多的是恪守心戒,对心的一种约束。到了明清时,确立了三坛大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三坛大戒的确立,其实就是解决大乘修行者怎么去践行佛陀本怀这一问题。
佛教发展到今天同样如此,大陆很多寺院都有它自己的规约。我们到客堂里会发现前面挂的是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制定的共住规约,后面会挂每一个寺院自己的一些规约、一些管理制度。比如说电脑怎么使用、图书馆怎么借阅,阅览室怎么使用等。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佛光山的规约?就是因为佛光山的规约非常成熟,它是在一个系统里,就是佛光山系列。佛光山本山以及它的行政单位共同遵循规约,并且在佛光山的200多个寺院里推广,这逐渐凝聚成比较成熟的一个规约。
现在中国大陆寺院的规约设置没有那么细化。 因为,从体量上、从整个的人员分布上,它都不像佛光山这样一以统之。我们的这个管理方式更多的是各个寺院,作为一个非常独立的单元单位去管理。它不像佛光山,或者像日本的寺院一样,由总本山制度一直贯彻下去。所以在规约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就没有个全国统一的一个详细的规约。
佛光山的清规它是厚厚的两大本,这对于每一个僧众在丛林这个空间里怎么去修习,在这个空间外怎么跟世俗去打交道,就有很好的守持。
所以,我觉得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够老是谈百丈清规。因为,百丈清规本是唐代的,现在的流行本是元代的。时代发展这么快,现在很多法师、很多寺院在呼唤新时代一定要有新清规。
但是,这样一个新清规的制定,它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开这样的会,就是呼吁大家重视新清规的制定,呼吁对新清规的细化。这样的话就使得僧团在寺院修行过程中、在弘法过程中也能够做到回应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群。所以说佛光山的清规对于我们现代佛教的清规制定是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