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弹奏一定要“蓄甲”吗?

21.webp

关于弹古琴时右手是否蓄指,这是初学者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古琴在古代多为文人雅士或大家闺秀所玩之物,习琴之余,很少从事太多的体力劳动,加之古人也常有蓄甲之好,尤其女性,常以纤纤玉指为美,如常用“四寸玉簪”来比喻所蓄之甲,即如同盛开的玉簪花,让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所以习琴者右手的蓄甲,对古代古人来讲,不成问题,但对于现代人来讲,因卫生习惯、审美差异、工作要求等诸多因素原因,使琴人右手的蓄甲确实成为习琴者的一道坎。究竟蓄还是不蓄?或蓄甲的原因?下面简略解之。

6a

当然,本文所说的琴人右手的蓄甲,并不同于上述的“四寸玉簪”,因为右手并不需留那样长,只要够能弹出亮而不燥的琴声便可,无需太长,太长反而不便。至于右手指甲应蓄多长为好,因人而宜,没有定法,具体要根据个人的弹琴习惯,右手触弦感觉舒服便好。

中国民乐中如筝、琵琶等乐器,右手弹拨不需蓄甲,常借用义甲来弹,即以金属、牙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义甲,如古筝今多用玳瑁来做义甲。为何古琴不需义甲,只能自蓄指甲呢?筝琵之义甲与琴之蓄甲,孰是孰非?谁优谁劣?是演变中进步还是不前?此题无法回答,纯属婆媳之争,但古琴用蓄甲之声最具琴味,这一点不容争辩,却是真理!

古人弹琴也曾经试验过用义甲来代替右手的蓄甲,如《资暇录》记载:“今弹琴或削竹为甲,助食指之声者。亦因?公(李勉,唐代著名琴家)也,尝因代指,而旧甲方堕,新甲未完,风景廓澄,援琴思泛,假甲于竹,聊为权用。名德既崇,人争仿效。好事者且曰:‘司徒甲夫琴韵在乎?轻清指声在于自然,乃弃真用假,舍清从浊,人盖靡知其由也’。”

d01373f082025aaf23da15f1f0edab64034f1a1b

李勉以削竹代甲,虽也有人相效,但被世人讥之少“琴韵”,何为琴韵?简面言之,就是古琴的味道,就是能发挥出古琴最独特的东西。比如现在新创作或新移植的琴曲,常被人讥之少“琴韵”,就是缺少古琴的特色,所作曲子虽是古琴曲,但没能完全发挥古琴韵味,如果用其它的乐器来演奏此曲,或许效果更好,这就是缺少“琴韵”。如《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经典琴曲,古琴味可以说是体现的是淋漓尽致,用其它乐器也能演奏,但超越不了古琴,有一个很得要理由就是,这些经典琴曲太有古琴味了!

f31fbe096b63f62449b116398c44ebf81a4ca31f

右指的托、抹、勾、打等指法,古法均要求“先肉后甲”,以出其自然之声。甲音谓之阳,肉音谓之阴,阳阴相和,始能称妙!才能弹出“不轻不重,中和之音也”,否则琴音便“浮而不实,晦而不明”。

虽说右手“先甲后肉”之音最得琴韵,但也并非尽然,近代大师管平湖先生右手便不多蓄甲,只用纯肉指操缦,但并不碍其琴艺,琴曲仍能称妙。(此处需说明的是,管先生并非是刻意如此,只因其甲质不好,无法蓄其指甲,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mp54316593_1452680702330_7

如若习琴只是业余爱好,古琴也仅作修身养性之器,那大可不必以此为界,右手有甲无甲,均可习琴,并无大碍。儿童习琴者也是如此,因血肉未定,故指薄质软,常无法蓄甲,也能勉强为之,并非不可。从事医务工作的习琴者,也常有此惑,职业要求,不可蓄甲,但也不碍其习琴。习琴有兼习他艺者,如二胡、古筝、琵琶等乐器,蓄甲并无大碍,唯习钢琴者多有不便,弹钢琴要求勤剪指甲,而古琴则要求蓄甲,故与此多有相背,难以取舍。

然法无定法,理无常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蓄甲问题在爱好面前便显得微不足道。明白上述此理,取舍之间便自可从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