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拆除2万平米违章建筑 还原北京最古老寺院美貌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想到某个寺庙朝礼时,还没到寺庙,先被夹道兜售香烛饮食等物的小摊小店、广告招牌环绕,不得不从狭窄的道路中挤过去?
如果这个寺庙还是个名气比较大、历史比较久的道场,围绕着它兴起的系列产业恐怕更是不计其数。比如北京潭柘寺便是这样。
潭柘寺前道路 违建拆除工作
不过近日,一个大快人心的消息传出:北京潭柘寺前近两万平方米的违建建筑已告拆除,预计到今年十一月拆除工作完成将拆除违章建筑共2.83万平方米!
潭柘寺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场,居然能吸引这么多人在附近违建经营?快与禅风君一起了解一下这个千年古刹的过往吧。
-1-
千年古刹,皇家寺庙
关于潭柘寺,一向有一句民谚在流传,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早在西晋时期,潭柘寺便已经兴建了起来。而那时北京只是中国北方一个小城,尚未成为全国行政中心。
最初,潭柘寺的名字叫做“嘉福寺”。当时北方都督王郡的夫人华方夫人去世,王都督将夫人安葬于八宝山,并出资建寺以纪念夫人。因为当时是永嘉元年,因此取名为“嘉福寺”。
随后的历史风雨飘摇,朝代更迭,潭柘寺也就经历了数次兴废,数次更名,曾用名包括了龙泉寺、大万寿寺、岫云寺等,而民间对于这座道场,不知何时起一直称为潭柘寺。
为何叫做潭柘寺呢?老百姓的命名方法极为朴素:原来这座寺庙的后山有一口龙潭,而山下长有柘树,于是便被称之为潭柘寺。而这个朴素的名字,沿用至今,便成为了寺庙的正式名字。
从元代开始,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而潭柘寺也因此不断与皇家有了交集,成为了一个地道的皇家寺院。
例如忽必烈的女儿为代父亲忏悔,在此出家,法号妙严大师,每日虔诚礼佛长跪,膝下砖块留下印痕;又例如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在此静修,朱棣也亲自到此看望拜访……
潭柘寺正门挂着康熙题字牌匾
而历代皇家贵族至此进香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潭柘寺的一个曾用名“岫云寺”便源于康熙皇帝进香之后,感慨这座寺庙之美,如孤云出岫,故而题字“敕建岫云禅寺”匾额一块。
-2-
道风绵延,高僧辈出
虽然说潭柘寺长期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寺庙中的出家师父们也没有因此疏于学修。因而历代高僧辈出。
住锡潭柘寺的高僧大德,最早载入史册的是唐代的幽州华严和尚。华严和尚是武则天时代的人物,其具体名字籍贯等无人知晓。史料记载他每天诵读《华严经》,并劝人们读,因而以华严和尚闻名。
后来由于会昌法难和安史之乱的影响,中国佛教受到了严重打击。不少寺庙遭到损毁,僧人遭受驱逐。潭柘寺也受到了冲击,一直到五代时期,才由禅宗高僧从实禅师前来光复。
而后,潭柘寺成为了禅宗重要道场,甚至不少外国僧人,都曾来此求学,甚至在此舍报。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日本的无初德始、东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连公大和尚等。
到了明代,潭柘寺经过了数次整修,其中不少都是皇家出资,英宗皇帝更是下令修建了一座广善戒坛,并为潭柘寺捐献了五千卷大藏经。至此,潭柘寺法化昌盛一时。
潭柘寺塔林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下令,由律宗高僧震寰和尚担任潭柘寺住持,并赏赐了多卷经书、佛像。后来又令同为律宗的高僧止安律师任住持,亦大举赏赐。
民间戏称潭柘寺是“有名的和尚三千六,没名的和尚数不清”,而众多高僧住锡此地,舍报后荼毗建塔,便形成了一片塔林,共计77座舍利塔,潭柘寺塔林也因此成为中国八大塔林之一。
-3-
开放复兴,古刹重辉
清末以降,战乱频仍。潭柘寺再度受到打击。直到新中国成立,宗教政策重新落实,潭柘寺逐渐恢复了元气,并成为了堪称到北京旅游必须打卡的一个景点。
由于游客众多,周边村民纷纷在附近必经之路经营餐饮,乃至侵街占道,引起交通堵塞,最严重时堵车可达几公里。这次的违建整改,势必为香客游人带来巨大的便利。
潭柘寺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亮点呢?禅风君可以为小伙伴们介绍两个比较有特色的亮点,分别代表了潭柘寺以往僧人的繁多以及与帝王来往的频繁:
一个是大铜锅,位于天王殿前,直径1.85米、深1.1米。据说潭柘寺以前僧众人数太多,共有三口大锅用以炒菜烹粥,现在仅余一口。这么大一口锅一次可以下几石的米,煮熟需要用十余个小时。
而最有特色的是,铜锅底下有个凹陷,称为龙沙坠。原来打谷舂米难免夹带砂石,煮粥时粥汤沸腾,砂石下坠,就会沉入龙沙坠中,这个设计便可以保证僧人们吃到的粥不夹带泥沙。
一个是流杯亭。亭中引水成渠,蜿蜒流淌。水渠形状从一边看似龙,另一边看则似虎。清代君臣坐在流杯亭两侧,皇帝看大臣是虎臣,大臣看皇帝则是真龙天子。
水渠除了观赏,还供君臣饮宴戏乐使用。他们以竹杯盛酒,放于渠中,顺水流淌。假若酒杯在流淌过程翻到,则倒酒之人需罚诗一首,君臣在此戏乐,颇具风趣。
千年潭柘,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几多兴亡。如同一个睿智的老者,伫立京西,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衲子居士,香客旅人。
千年古刹不能仅仅视为旅游景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寺庙是佛教徒的心灵依托和历史文明的遗产。了解了潭柘寺的沧桑历史,或许我们的敬意又会再多一重。
而寺院与周边环境往往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信经过这一番整改,村民们也会发现,与之前的盲目开发相比,选择和古刹文明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更能给人带来舒适、方便以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