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 | 养立法师:从“农禅并重”到“文禅并重”的转化

编者按:2018年10月29日-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莆田隆重召开。江西曹山宝积寺住持养立法师在分论坛作《从“农禅并重”到“文禅并重”的转化——祖庭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的主题发言,以下为主要内容:

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修建至今,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已经有1950年的历史,这也是佛教中国化,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农禅并重”就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之一。由于印度佛教托钵乞食的传统,在中国并不适用,农禅应运而生。农禅,既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从“农禅并重”到“文禅并重”

禅修与耕作结合的修行实践,形成于禅宗四祖至五祖时期。五祖弘忍禅师的风格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视“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尤其能“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而到了六祖,他用亲身经历说明了:道也可在“破柴踏碓”之类的劳作中获得,成佛之道就在每个人的脚下,机会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到了百丈怀海时期,集体劳作被写入了《百丈清规》:“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之处,……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怀海自己亦是“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由此可见,长期开垦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禅宗寺院的农业生产也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形成了“农禅并重”的文化传统。因此可以说“农禅并重”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本寂禅师亲手创建的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它将佛教的传统与现代完美衔接,既继承了“农禅并重”的禅宗传统,又与时俱进,积极变革。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阶段,尤其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寺庙的经济运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曹山宝积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重视提高禅僧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曹山宝积寺是曹洞宗的祖庭,住锡祖庭,就有责任将祖庭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应该基于女众丛林的修学特色,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将“农禅并重”向“文禅并重”转化。

“文禅”是禅宗发展的一条路径,是参禅修道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禅僧素质,追求修行成功的重要方式。禅是美的最高境界,禅境是美学的最真实与朴实的追求目标。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宋代宏智正觉禅师提倡默照禅,无不表现禅的境界,那种美的言语道断,不可以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因此,以心传心的心领神会,是美的共鸣和美的享受。诚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这便将禅境与艺境相统一。

晓云禅师曾言:“艺通于道,道与艺合。”从古至今,禅赋予了中国文化艺术以新的含义、新的内容。如果将文化艺术与禅宗文化密切结合而实现“文禅并重”,则既可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又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未来传承、弘扬禅宗文化培养人才。为此,曹山宝积寺在传统的禅法修持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以宗派命名的佛学院——曹洞佛学院,并专门开设了佛教艺术专业。此专业设置了佛教美学、绘画、书法、篆刻、插花、佛造像艺术等文化艺术课程,从深层阐发禅宗的涅槃妙心,为出家、在家众学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机缘,同时将曹洞宗法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从日用的角度,将优秀的禅宗文化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中,如书画作品,高雅的瓷器,香,花器,精美的法务流通产品,还有大家日常使用的日志本、佛教艺术台历等禅意文创产品,既服务了大众,又推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依托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充分阐明禅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欧洲传统美学强国与祖庭的文化交流

“文禅并重”更有利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禅宗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艺术突破了语言的障碍,直指人心,实现了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美学强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在与祖庭的互动中,对禅宗的艺术与文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世界著名学府,英国剑桥大学曾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探访曹山宝积寺:2016年11月,英国科学院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及其夫人一行,曾专程造访曹山宝积寺,彼时曹洞佛学院正在筹建期间,在充分了解了佛教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特色之后,麦克法兰教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充分肯定,尤其在观看了法师们的佛教艺术作品之后,提出了希望能与曹洞佛学院在宗教艺术领域有进一步的合作的美好愿望,并希望未来剑桥可以为弘扬禅宗文化尽一份力。

2018年,由剑桥康河出版社社长、剑桥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研究员王子岚女士带队的,包括英国皇家水彩协会前主席大卫.帕斯凯特 David Paskett 在内的剑桥大学艺术家访问团探访祖庭。艺术家们在瞻仰了本寂禅师墓塔和祖师洞之后,又体验了斋堂过堂,对曹山庄严的道场和清净的僧团,以及禅宗文化有了最直观的体验。王子岚女士赞叹道:“曹山宝积寺是慈悲与智慧的结晶……虽然身在丛林山野之中,但是祖庭造福了一方,这样的发展理念在世界宗教界独树一帜,堪称样本。”

祖庭与欧洲文艺之都法国的因缘也十分深厚。2016年,由曹山宝积寺出品的国内首部以宗教题材拍摄的VR纪录片《参见小师父》受到2017年第70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邀请,赴海外参加展映。《参见小师父》运用最前沿的视觉表达语言——全景(VR)拍摄技术,以细腻的笔触、精美的镜头,记录下小沙弥尼们每天既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严格修行,也洋溢着这个年龄的天真活泼,甚至是调皮。她们的经历,她们的日常,超出了人们对寺院生活的认知。这部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我国宗教自由、女性权利等多个领域的真实情况的影片一经上映,就在戛纳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2017年5月16日上午,法中艺术协会主席Christian ETIE先生率团到曹洞佛学院开展艺术交流。法中艺术协会代表团的成员们被曹山宝积寺的“别有洞天”以及祖庭之风所感染,艺术家们纷纷拿起画笔,在祖庭的山水和建筑群中写生,体验禅宗独有的艺术魅力。他们还专门为曹洞佛学院的学僧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写生课,让已经有素描写生绘画基础的学僧们体会到西方艺术体系的严谨与传神之处。

2018年4月,曹洞佛学院佛教艺术专业的学僧们组队参加由凤凰艺术年展组委会策划组织,面向全世界当代绘画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艺术品自由交易集市“凤凰艺术边边场”。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美院、罗马美院、米兰布雷拉美院的杰出的艺术家们,一边认真观看学僧们的作品,一边不断惊叹着她们的艺术创造力。曾经宗教艺术十分盛行的意大利,如今艺术与宗教也在逐渐剥离,影响不复从前。艺术家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宗教艺术在中国,在曹洞宗的祖庭还可以有这样活泼泼的感染力。他们不断赞叹:宗教艺术在这里复活了。并期待可以亲自拜访祖庭,亲身体验禅宗文化的魅力。

新时期日本宗教界与祖庭的互动

2016年11月和2017年3月,当年鲁迅先生曾经东渡求学的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宗教学教授铃木岩弓先生,以及谷山洋三教授,曾先后参访曹山宝积寺,为大众法师做临床宗教师课程讲座。不同于宗教者的布道、传教,临床宗教师虽然是由宗教人士开展,但并不以布道、传教为目的以超宗教超宗派的立场,面向广大的普通民众,提供纯粹的心灵关怀。临床宗教师在日本的医疗、教育、军队、警察、企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曹洞佛学院佛教养生专业,拟引进临床宗教师课程内容,以非宗教语言,站在超宗教超宗派的立场,为人们提供心灵关怀。

“首届中国曹洞宗禅学国际研讨会”将祖庭文化推向世界

2017年7月9日-12日,在禅宗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举行了“首届中国曹洞宗禅学国际研讨会”,此次盛会意义非凡,作为禅宗一花五叶之一的曹洞宗,在中国、日本、韩国乃至亚洲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拥有数千万信众。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代表近200人共襄盛会。此次盛会的胜利召开有助于畅通民间文化交流的渠道,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并一举将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推向了世界,吸引全世界的曹洞宗信众前来朝圣。

与时俱进是禅宗的重要特征, “文禅并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禅的重要方式,是对“农禅并重”的有力提升,深入发掘祖庭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与人文价值,满足丛林与世俗社会的文化要求,是禅宗兴盛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祖庭中兴的不二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