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教授作专题学术讲座:日本佛教史上的僧兵
2018年9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应七塔禅寺栖心图书馆之邀,在报恩大讲堂为寺院常住、栖心图书馆读者及甬城佛学爱好者作了题为《日本佛教史上的僧兵》的讲座。讲座由住持可祥法师主持,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张凯老师作感言总结。
“逆行沙门三尺剑,不看禅籍读兵书”,张文良教授引用一休宗纯《狂云集》中的诗句进行开题。“僧侣读兵书”是日本佛教史上的特殊现象,此“兵书”为平安时代(794—1192)的《斗战经》,主张正功法,以“力”和“势”取胜,反对兵不厌诈。随后,张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僧兵的形象并分析了僧兵的起源,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律令制的崩溃。良民和贱民的身份制度、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机构和土地国家所有制的逐渐瓦解是僧兵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寺院土地和人口的扩张。圣武天皇、光明皇后时代,在全国建立“国分寺”和“国分尼寺”给予封户、水田。第三,政权和神权之间的张力。552年发生两大贵族之间的尊佛排佛事件,贵族苏俄氏主张崇扬佛法,但由于天灾致死者甚众,贵族物部氏乘机挑动天皇灭佛。718年,元正天皇制定“养老律令”,神祗官的品级高于管理政务的太政官。
张教授认为,佛陀和经典所具的神秘力量镇护国家和护持天皇玉体是日本佛教有别与中国佛教的特点。另外,本地垂迹(日本土著神灵为佛的化身教化众生)和怨灵信仰在贵族中的流行使僧兵地位上升构成了日本早期佛教的特征。
接着,张教授讲解了从天台宗分裂的山门派、寺门派的僧兵围绕设独立大乘戒坛展开的长期冲突。年轻僧人只要受大乘菩萨戒就可以成为合格僧人,所以在何地设立大乘戒坛成了两大派系夺取受戒资格的争论,以致双发僧兵不惜捣毁对方戒坛,烧毁寺院建筑,冲突长达280年。张教授指出,冲突长期持续的主要原因是贵族和天皇将两派都看作是护国寺院,难以解决这一宗派内部的难题。
此外,张教授列举了东大寺与兴福寺武斗事件、 南都(兴福寺)与北岭(延历寺)之争、多峰寺之争、清水寺之争,这些纷争因派系、利益纠葛而引起,天皇也奈何不了,直到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武士集团的崛起,僧兵才退出历史舞台。
在对僧兵的评价中,张教授认为:
历来的研究大多对僧兵持否定立场,从政治立场看,僧兵完全站在一宗一派立场,利用宗教特权,无视公共规则。在武士集团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僧兵站在武士对立面,阻挠统一进程,而结束武装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应该说是符合历史潮流之举,僧兵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从佛教立场看,僧兵所参与的是寺院之间内部纷争,这种以武力解决宗派内部之争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佛教的戒律,而且造成的后果也极为严重,由于深度参与现实政治斗争,最后招致灭亡的命运。
但近年来,日本学术界重新反思了历史上僧兵存在的合理性,尤其在日本文学作品中 ,僧兵被描述为抗争贵族、保护平民,抵抗海盗、保家卫国的形象,代表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愿望和诉求。另外,日本学术界注意到,僧兵内部组织严密,重大决策往往需要民主决议,反映出一定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在提问环节中 ,张教授解答了听众提出的“日本僧兵对历史的贡献”“日本僧兵与中国少林寺武僧的区别处”“日本僧兵是否有真正的信仰”三个疑问。
最后,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张凯老师作讲座感言:我在人大读书期间承蒙文良老师的指导和关心,同时也感谢老师今天下午带来的这场精彩讲座。老师在日本留学和工作,长期走访日本各地的寺院,对日本当代佛教的现状有切身的调查,对日本佛教和东亚佛教有艰深的研究和多年的学术积累。在下午的讲座中,老师系统地讲述了僧兵的起源、发展、纷争、消亡和对僧兵的历史评价,僧兵问题不仅是研究日本佛教史绕不开的话题,同时其涉及的内容如政教关系、武士崛起、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俗信仰等方面也与日本史密不可分。从一个僧兵问题的切入点延伸出一段丰富的历史现象,使我们受益匪浅。
讲座临近尾声,日本历史上的僧兵问题以如今更新的眼光看,对其评价莫衷一是,给听众留下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