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了就要视金钱如粪土吗——慧照谈修行人的金钱观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这个以财富作为衡量准则的社会系统下,财富在许多人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此,我们该如何对待?学佛之前可能会一切向钱看,学佛之后我们就要视金钱如粪土了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确实视金钱如粪土。在销售艾灸产品时,不断想着怎么不挣钱,怎么在不破坏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把多出来的利润全部用赠品来替代。有次将算出来还多的部分,拿去以对方的名义作供养,结果发现自己还倒贴了快递费。那时我感到赚取商业利润有一种罪恶感,特别是对师兄们。我以为自己超越了对金钱的贪著,但事实上,日积月累的亏损让团队的生存面临危机,对于团队其他伙伴的付出又何尝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检讨自己的行为后,发现背后除了我的清高,还有自己对财富的错误态度。

我曾经也非常渴望财富,甚至想买彩票中个五百万,但一方面福报不够,另一方面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也是不相等的。学了佛法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因为求不得,索性一刀两断。这不是智慧的出离,而是无奈的厌离,还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高尚的佛法外衣。

经过重新审视自己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对成本概念的学习,我了解到,成本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服务成本。我需要接纳应得的利润,然后合理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利润。而且这种行为对于在家修行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人天乘中,挣钱养家,责无旁贷。菩萨道中,财布施也是一种方便,由此我调整了利润与修行的关系。

学佛了就要视金钱如粪土吗——慧照谈修行人的金钱观

其实我更应该检讨的,是对金钱的不合理使用。曾经在工作中获得小小的灰色收入,佛法称之为藉势苟得。我发现不劳而获的金钱特别容易被挥霍一空,那些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金钱,给我带来了非常短暂的快乐后,却留下一大堆增长的欲望和长期的不良心态。因为欲望一旦被鼓动起来,就很难消退。于是我常常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内心烦恼痛苦,并殃及到先生、孩子、公婆身上。庆幸在遇到佛法后,我认识到了一切痛苦皆由欲起。

我们之所以渴望拥有金钱,就是因为金钱可以满足我们的欲望,生理的,心理的。五欲的第一个欲望就是“财”,然后“色、名、食、睡”,好像我们拥有了金钱后,其他欲望也都能满足似的。但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只能满足生命的低级需求,只有精神财富才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

追求财富的增长并不是为了满足一己所需,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所以现在我也实行财富四分法,一份家庭开支,一份投资、一份储蓄、一份慈善。拿出一定比例孝养父母,一定比例作为慈善。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就像播下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也会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其实布施的当下就能感受到舍去贪著的自在和利益他人的快乐。

学佛了就要视金钱如粪土吗——慧照谈修行人的金钱观

只要在生活中做到开源节流,少欲知足,简单生活,同时注重培植福田,钱总是够用的。没钱时我们会因为没钱烦恼,有钱之后会因为担心失去而烦恼,求不得,怕失去,在这样患得患失的生活中,哪有幸福可言?所以对于物质财富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多了可以多些布施,少了也没有关系,房子小点打扫起来反而轻松。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

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生命品质的提升,是功德法财的成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把一切向钱看的心转过来,放下来,从而从容地驾驭财富,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在饱尝了人生蔓延不绝的祸福、恩怨和悲喜之后,风烛残年的陆游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见洛阳花。”

生活在公元前的贺拉斯说:“我们的财产,一件件被流逝的岁月抢走。”

人们通常的见解是,在人生旅途上走得越长久,得到的财富也将越多。陆游和贺拉斯却暗示了我们反向的存在,那就是岁月抢走了我们一件件的财产,最后仍会是两手空空。繁华散去,铅华洗尽,连身体也终将失去,何况身外之物,一切都只是短暂借用。

所以,用财富来造福自己还是毁灭自己,在于我们的选择和把握。(来源:菩提书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