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原创, 深度 - 正文
在深圳有一家特别的餐厅这里有5位年过七旬的服务生不仅超龄还患有轻度认知障碍
也就是说他们随时可能变“糊涂”
年龄大意味着体力十分有限
突然地失语、失忆意味着容易出错
这无疑会给经营带来考验
但是,这家餐厅给出的口号就是
“这是一家随时会上错菜的餐厅”
都被记录在一档公益类综艺节目中还吸引了黄渤等一众明星参与经营节目播出后更是受到无数网友关注
五位老龄服务生在餐厅里的一举一动
折射的是中国800万失忆老人的现状
这同样是无数个家庭面临的现状
这些都被广大观众代入自己的生活中
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也“糊涂”了我该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处理?
他们可能会慢慢忘记身边的家人直到连自己是谁也想不起来
他们可能很难与亲人交流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也折磨家人......
这些问题在节目里都曾出现
现实生活中更是无数家庭的写照
面对一天天老去的父母
我们该怎么去孝养他们?
今天禅风君与大家分享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
宽运法师关于“孝养父母”的开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而佛教的思想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可是,佛教超脱的教义往往会令世人误以为佛弟子不问世事、不孝养、侍奉父母。其实佛教的戒律规定,出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而出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出家是剃发染衣(外在的形式),这只是出凡俗之家。第二个层次是至高无上的出家,所谓出生死之家、出三界之家(内在的提升)。花开见佛、终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其实,在佛教中,诸佛菩萨就是奉行孝道的最佳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据佛陀传记记载,佛陀未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在侍从的陪伴下出游四城门时,见到生、老、病、死等种种无常之相,因而发愿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生死之道。
父亲净饭王担心太子出家修道后,没有人继承王位,便为他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为妻,希望能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为了不违反父亲的主意,太子只好顺从婚娶,并且生了儿子罗睺罗,这是对父亲孝心的表现。太子在尽了世间娶妻生子的义务后,为了追求佛法的真谛,一天夜里悄悄告别了深爱的妻儿,骑着白马离开皇宫,到山林中削发修行。之后又到各地参访名师,行各种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觉悟成道后的佛陀,在印度各地讲经说法,直至晚年,快要离世的时候,为报慈母生育之恩,上升到忉利天为母说法。这种孝心感召了由大孝著称的地藏王菩萨到忉利天,与分身无数的地藏王菩萨,以及过去、现在、未来所度脱的诸大菩萨云集。佛陀在此现种种瑞相,并把在弥勒菩萨未示现作佛,前一佛已经灭度这一段时间的六道众生嘱托给地藏菩萨,令这些众生不再堕于三恶道。所以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非常殊胜,亦是佛门的一部孝经。佛陀的母亲闻法后因而得度。
佛陀不但对过世的母亲极尽孝道,对父王也非常的关心,但唯恐父王对佛法不能立刻接受,特别派了优婆离尊者到王宫,在虚空中腾身,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示现种种庄严供养,使父王安心皈依三宝。净饭王临终时佛陀为他说法,使他安心往生净土。净饭王去世后,佛陀为报父恩,还亲自回来举办丧礼,为父王扶棺入殓,然后和儿子罗睺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佛陀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安葬。
佛陀的孝行可谓感天动地,无数众生因而归投门下。佛陀为了报答父母恩,在多生多世的因地菩萨行中精勤修道,终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广为一切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佛法,圆满了累世父母的愿望。
佛陀除了以身示范孝道,还利用各种场所,随机为弟子们宣讲孝行。与弟子们外出游行,看到路边一堆枯骨,他立刻起身对着白骨虔诚礼拜。弟子询问原因,他说这是过去生父母的白骨。
接着,佛陀为弟子们讲述了父母养育儿女之艰辛不易,说明了不孝之行的因果报应,指出为佛弟子应当孝养父母、报答养育深恩的道理,这就是《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的产生缘起。这本经可以说是佛门的第一部孝经。经中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经中将母恩归为十种:“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乳养育恩,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九者深加体恤恩;十者究竟怜悯恩。”从出生到成人,父母对子女都是百般呵护,不仅担心子女会受热、受凉、生病或生活不愉快,甚至是挂虑他们会遭受挫折、打击;总是尽一切所能,给子女无微不至的照料。
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恩德,是我们今生尽形寿、尽身命所难以报答的;当然佛教教我们不但要报父母恩,而且更要报佛祖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也就是“报四重恩”。佛教“以戒为师”,戒是佛教存在的命脉。佛在《梵网经》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把孝命名为戒的别名和最终皈依,可见孝道的重要。
佛陀还告诫我们应如何侍奉双亲。佛在《善生经》中说:“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所以说,“孝”不但要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更应尊重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教诲,对己之行应禀知父母。
佛在《大宝积经》中为弟子说明五事侍亲之原由:“夫父母者,皆愿利生所生子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恶,皆能忍之,乳哺养育,无疲厌心。”深刻表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护,甚于爱护自己。为了子女,他们能吃尽天下之苦,能忍一切难忍之事。所谓“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孝”,父母对我们恩重于山,而生为人子者,又怎能忤逆不孝或弃之不顾?
莲宗八祖莲池大师在《淄门崇行录·孝亲之行第四》中有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孝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父母尽孝养之道来说,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适当的照顾,没有衣食住行的忧虑,满足父母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本身能够立功、立言、立德来光宗耀祖,使父母觉得因自己的子女而荣耀,常常表现对父母尊敬和爱护,使父母在精神方面获得快乐。第三个层次是对学佛的最终目标来说,使自己、父母、祖先能彻底超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如《佛说孝子经》云:“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作为在家的佛弟子,什么才是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正如《吉祥经》所说:“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事要无害,是为最吉祥。”是的,在这世间上,拥有再多金钱、再高地位,再大权势的人,生活亦不一定开心、愉快。唯有奉养父母,孝顺双亲,家庭和睦,才是最吉祥、快乐、幸福、喜悦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官方
2.03K篇文章
20.13M总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