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家属致读者的一封信内容引关注 有他面对生死的佛法理解

IMG_269

据台湾媒体报道称,1月23日,作家林清玄在台湾去世,享年65岁。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文风清澈流畅,文字中充满独有的幽默感,深得人们喜爱。

他的家属随后发布了一封致读者的信,信中谈到:“如果你相信佛法,就是说你在这里大家处得很好,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因为知道你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净土,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

IMG_257林清玄家属致信

的确,自幼接触佛教的他,曾在佛教中下过许多功夫,能将禅意融入生活,更能将这份感悟在文字中传递出来。可以说是一位佛系散文家。

IMG_258

林清玄曾说:“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那么他的散文中,是如何呈现“慈悲”、“智慧”和“快乐”的呢?

禅风君为大家节选了他的一些散文,让我们在这些文字中共享林清玄的感悟,在文字的陶冶中纪念林清玄。

一、慈悲,是对一切众生的呵护

林清玄说的慈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是一种对所有众生的细微苦乐都能体认的广博的爱。他是这样描述慈悲的:

IMG_259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对才华盖世的苏东坡来说,这算是他最简单的诗,一点也不稀奇,但是读到这首诗时,却使我的心深深颤动,因为隐在这简单诗句背后的是一颗伟大细致的心灵。

IMG_260

钩着不敢放下的窗帘,是为了让乳燕能归来,看到冲撞窗户的愚痴的苍蝇,赶紧打开窗门让它出去吧!

担心家里的老鼠没有东西吃,时常为它们留一点饭菜。夜里不点灯,是爱惜飞蛾的生命呀!

IMG_261

诗人那时代的生活我们已经不再有了,因为我们家里不再有乳燕、痴蝇、老鼠和飞蛾了,但是诗人的情境我们却能体会。

他用一种非常微细的爱来观照万物,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乳燕回巢的欢喜,看见了痴蝇被困的着急,看见了老鼠觅食的心情,也看见了飞蛾无知扑火的痛苦,这是多么动人的心境呢?

IMG_262

我们有很多人,对施恩给我们的还不知感念,对于苦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吝于给予,甚至对于人间的欢喜悲辛一无所知,当然也不能体会其他众生的心情。比起这首诗,我们是多么粗鄙呀!

不能进入微细的爱里的人,不只是粗鄙,他也一定不能品味比较高层次的心灵之爱,他只能过着平凡单调的日子,而无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

IMG_263

我们如果光是对人有情爱,有关怀、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不知道路边走过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怒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无声里也有千言万语……那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二、智慧,是对次第的明辨

智慧是什么?林清玄通过对一则公案的解读,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在了解了智慧的内涵之后,我们可以更清晰准确地做出抉择:

IMG_264

日本佛教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真观禅师。

真观禅师到中国学佛,他先研习天台宗教义六年,再研习禅学七年,后来又在中国名山参学了十二年,总共在中国“留学”二十几年,他返回日本后,在京都、奈良传扬禅法,一时,禅学大兴。

IMG_265

有一天,一位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的道文法师,慕名而来的向真观禅师求教,他很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了解。”

真观禅师说:“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有很多问题,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能了解,可见有很好的修持,你不能了解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IMG_266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上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意思是树林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树林真有可能成佛吗?”

真观听了,不但没有回答道文的问题,反问说:“三十年来,你挂念着花草树林不能成佛,对你自己有什么益处呢?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才对呀!”

IMG_267

听了真观禅师的话,道文法师感到非常吃惊,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请问‘我自己要如何成佛呢?’”

真观禅师说:“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这每二个问题就要靠你自己去解决了。”

IMG_268

我从前读到这个故事,深受感动,它表达了禅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从自我开始,不要把自己纠缠进一些旁枝末节里面。

三、快乐,是修行要达到的境界

所有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如何才能够通往快乐呢?林清玄告诉我们,这正是修行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这个世界原来就是个相对的世界,而不是绝对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由于世界是相对的,使得到处都充满缺憾,充满了无奈与无言的时刻。但也由于相对的世界,使得我们不论处在任何景况,都还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也见到缝中的阳光。

IMG_271

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如果,我们没有预设的价值观呢?如果,我们可以随环境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呢?

就像一个不知道金钱、物质为何物的孩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与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样的幸福。这是他没有预设的价值观,能以直观来面对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来面对他。

IMG_273

就像我们收到陌生者送的贵重礼物,给我们的幸福感还不如知心朋友寄来的一张卡片。这是我们随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判断。能透视物质包装内的心灵世界,幸福也因此来面对我们的心灵。

所以,幸福的开关有两个,一个是直观,一个是心灵的品味。这两者不是来自远方,而是由生活的体会得到的。若要我说世间的修行人所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开发人生最究竟的幸福。"

IMG_274

这一点禅宗四祖道信早就说过了,他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读到这么简单的句子使 人心弦震荡,久久还绕梁不止,这不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吗?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间,要人永远保有"快乐无忧"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无无越过了凡尘的青山与溪河的胸怀。因此另一个开关就显得更平易了,就是心灵的品味,仔细地体会生活环节的真义。

IMG_275

林清玄的最后一条微博,也是对生活的感悟

每一天过得比前一天更加富有慈悲、智慧与快乐,这听起来是多么简单。但正是在这份简单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不易,也看到了林清玄对生活与禅的体会有多么深刻。

禅风君认为,禅是源于生活,而又能反哺生活,令生活充满乐趣的。在禅意的人生面前,生死也只是吃饭睡觉一般寻常。

林清玄的离去虽然突然,但想到他对禅的深刻认知,想来也是没有经历什么痛苦的吧。人世间虽少了他的妙笔,但他笔下的禅意生活,却仍将给人们带来温暖。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