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家属致读者的一封信内容引关注 有他面对生死的佛法理解
据台湾媒体报道称,1月23日,作家林清玄在台湾去世,享年65岁。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文风清澈流畅,文字中充满独有的幽默感,深得人们喜爱。
他的家属随后发布了一封致读者的信,信中谈到:“如果你相信佛法,就是说你在这里大家处得很好,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因为知道你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净土,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
林清玄家属致信
的确,自幼接触佛教的他,曾在佛教中下过许多功夫,能将禅意融入生活,更能将这份感悟在文字中传递出来。可以说是一位佛系散文家。
林清玄曾说:“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那么他的散文中,是如何呈现“慈悲”、“智慧”和“快乐”的呢?
禅风君为大家节选了他的一些散文,让我们在这些文字中共享林清玄的感悟,在文字的陶冶中纪念林清玄。
一、慈悲,是对一切众生的呵护
林清玄说的慈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是一种对所有众生的细微苦乐都能体认的广博的爱。他是这样描述慈悲的: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对才华盖世的苏东坡来说,这算是他最简单的诗,一点也不稀奇,但是读到这首诗时,却使我的心深深颤动,因为隐在这简单诗句背后的是一颗伟大细致的心灵。
钩着不敢放下的窗帘,是为了让乳燕能归来,看到冲撞窗户的愚痴的苍蝇,赶紧打开窗门让它出去吧!
担心家里的老鼠没有东西吃,时常为它们留一点饭菜。夜里不点灯,是爱惜飞蛾的生命呀!
诗人那时代的生活我们已经不再有了,因为我们家里不再有乳燕、痴蝇、老鼠和飞蛾了,但是诗人的情境我们却能体会。
他用一种非常微细的爱来观照万物,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乳燕回巢的欢喜,看见了痴蝇被困的着急,看见了老鼠觅食的心情,也看见了飞蛾无知扑火的痛苦,这是多么动人的心境呢?
我们有很多人,对施恩给我们的还不知感念,对于苦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吝于给予,甚至对于人间的欢喜悲辛一无所知,当然也不能体会其他众生的心情。比起这首诗,我们是多么粗鄙呀!
不能进入微细的爱里的人,不只是粗鄙,他也一定不能品味比较高层次的心灵之爱,他只能过着平凡单调的日子,而无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
我们如果光是对人有情爱,有关怀、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不知道路边走过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怒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无声里也有千言万语……那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二、智慧,是对次第的明辨
智慧是什么?林清玄通过对一则公案的解读,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在了解了智慧的内涵之后,我们可以更清晰准确地做出抉择:
日本佛教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真观禅师。
真观禅师到中国学佛,他先研习天台宗教义六年,再研习禅学七年,后来又在中国名山参学了十二年,总共在中国“留学”二十几年,他返回日本后,在京都、奈良传扬禅法,一时,禅学大兴。
有一天,一位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的道文法师,慕名而来的向真观禅师求教,他很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了解。”
真观禅师说:“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有很多问题,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能了解,可见有很好的修持,你不能了解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上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意思是树林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树林真有可能成佛吗?”
真观听了,不但没有回答道文的问题,反问说:“三十年来,你挂念着花草树林不能成佛,对你自己有什么益处呢?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才对呀!”
听了真观禅师的话,道文法师感到非常吃惊,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请问‘我自己要如何成佛呢?’”
真观禅师说:“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这每二个问题就要靠你自己去解决了。”
我从前读到这个故事,深受感动,它表达了禅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从自我开始,不要把自己纠缠进一些旁枝末节里面。
三、快乐,是修行要达到的境界
所有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如何才能够通往快乐呢?林清玄告诉我们,这正是修行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这个世界原来就是个相对的世界,而不是绝对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由于世界是相对的,使得到处都充满缺憾,充满了无奈与无言的时刻。但也由于相对的世界,使得我们不论处在任何景况,都还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也见到缝中的阳光。
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如果,我们没有预设的价值观呢?如果,我们可以随环境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呢?
就像一个不知道金钱、物质为何物的孩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与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样的幸福。这是他没有预设的价值观,能以直观来面对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来面对他。
就像我们收到陌生者送的贵重礼物,给我们的幸福感还不如知心朋友寄来的一张卡片。这是我们随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判断。能透视物质包装内的心灵世界,幸福也因此来面对我们的心灵。
所以,幸福的开关有两个,一个是直观,一个是心灵的品味。这两者不是来自远方,而是由生活的体会得到的。若要我说世间的修行人所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开发人生最究竟的幸福。"
这一点禅宗四祖道信早就说过了,他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读到这么简单的句子使 人心弦震荡,久久还绕梁不止,这不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吗?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间,要人永远保有"快乐无忧"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无无越过了凡尘的青山与溪河的胸怀。因此另一个开关就显得更平易了,就是心灵的品味,仔细地体会生活环节的真义。
林清玄的最后一条微博,也是对生活的感悟
每一天过得比前一天更加富有慈悲、智慧与快乐,这听起来是多么简单。但正是在这份简单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不易,也看到了林清玄对生活与禅的体会有多么深刻。
禅风君认为,禅是源于生活,而又能反哺生活,令生活充满乐趣的。在禅意的人生面前,生死也只是吃饭睡觉一般寻常。
林清玄的离去虽然突然,但想到他对禅的深刻认知,想来也是没有经历什么痛苦的吧。人世间虽少了他的妙笔,但他笔下的禅意生活,却仍将给人们带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