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禅籍研究的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工作坊纪要
2019年10月11日—12日,由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禅文化研究中心与台湾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上海宝山永福庵协办的“禅籍研究的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圆满举行。
本次会议发起人——上海大学历史系成庆副教授,邀请了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法鼓文理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的相关学者20余人。
工作坊围绕明清禅宗史的新材料、佛教研究的新视野、禅宗史的文献与整理、禅学研究的新方法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在梳理新史料、开拓佛教研究新视角与禅学史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上海大学历史系 成庆副教授
工作坊开幕式由成庆副教授主持,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肖清和副教授、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黄绎勋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蒋海怒副教授先后致辞。
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肖清和副教授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 黄绎勋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蒋海怒副教授
肖清和副教授与黄绎勋教授,分别代表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与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在开幕式上签订并交换了合作交流协议书,以期在未来促进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佛学研究水准。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龚隽教授与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黄绎勋教授分别作了关于“禅宗史研究的方法论反省”与“禅宗语言诠释方法之介绍”的主题发言。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 龚隽教授
黄绎勋教授
近年来,随着明清禅宗史籍不断被发现,对于稀见禅宗史料的考证与解读是与会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第一组学术报告与讨论便集中在”明清禅宗史的新材料“的主题上。
上海大学历史系成庆副教授首先报告了其论文《〈天童直说〉与密云圆悟、汉月法藏论诤再考》的主旨。他对新发现的上海图书馆善本及普残本《天童直说》进行了版本考证,确认其刊刻时间为明崇祯年见刻本;进而就《天童直说》中所收录的《后录》考察了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师徒论争的分歧细节与转折过程。
上海图书馆普残本(左图)与上海图书馆善本(右图)
文章指出,汉月法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捍卫“五家宗旨”立场,不惜与密云圆悟及其代表的临济宗正统彻底决裂,让三峰一门陷入了非常尴尬的道统困境,也埋下了皇权介入天童、三峰僧诤的远因。从禅学思想史角度而言,汉月揭橥的明代禅宗思想困境问题无法得到延续性的思考与讨论,而清代禅门则继续着“反对文字”与举扬“棒喝”的禅林传统。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后释法幢在《禅宗典籍的整理与研究问题:以〈硕揆禅师语录〉为例》一文中,以三部存世的《硕揆禅师语录》为研究对象,应用收藏于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所藏明清稀见文献,以及《径山藏》本的语录为研究材料,探讨硕揆禅师的生平与著述,分析这三部语录的版本与文献,进而对于禅宗典籍的成书、刊刻流通与入藏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后 释法幢
上海古籍出版社助理编辑虞桑玲报告了《〈天童寺志〉版本源流考》,从文献学的角度,详细考察了明清及民国时期五个版本的《天童寺志》,对各个版本的编篡体例的变动、内容的增补情况,及其各自的出版因缘、流传与存世情况都做了细致的考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助理编辑 虞桑玲
第二、第三组学术报告与讨论,都以”佛教研究的新视野“为议题。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蒋海怒副教授发表了《菩提达摩的四种人生》一文,蒋老师首先分析了在过去一个世纪之中,学术界对于菩提达摩研究的代表性撰述。他进而围绕道宣《续高僧传》及其后续的《楞伽师资记》等禅宗史文献,分析了菩提达摩在中国禅宗史上的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不断被形塑的过程,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思想史意义。蒋老师指出:”作为历史的达摩,他的容貌、家世、师承、游化事迹对于禅的修行而言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切己的是他的‘西来意’(精神),亦即‘祖意’。“
蒋海怒副教授
来自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的邱怡瑄老师发表了《南浦文之(1555—1629)诗文集中的佛教视野与文化中介》一文,主要以日本宫内厅书棱部所藏的庆安二年(1649)中野道判刊本《南浦文集》,与鹿儿岛大学玉里图书馆馆藏写本的《南浦文集》《棹歌》《戏言》等文献进行互相补正,考察各版本呈现的南浦文之思想与生活风貌。文章指出,刊本系统的《南浦文集》更集中地展现出他出仕任官的公务面向,也即他身为僧人却必须面对处理的“世情” 一端,但写本系统中,南浦文之则表现更多对修行生活的怀念与向往,有更多内向的反省。作者进一步说明南浦文在近世江户学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在东亚佛教交流史中的地位。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 邱怡瑄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的博士生张文婷发表了《〈百丈清规证义记〉看清代中期佛教与政治之互动:以“祝厘章”和“报恩章”为中心的考察》,以清代仪润源洪所著《百丈清规证义记》卷首的〈祝厘章〉与〈报恩章〉为考察对象,讨论了清代中晚期佛教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张文婷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的李忠达老师报告了《元代禅宗清规中祈禳仪式的标准化历程》一文的主要内容,他运用美国人类学家华琛(James Watson)提出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理论,考察了元代禅宗的清规发展过程中祈禳仪式的标准化历程。文章中指出,在元代,国家权力透过清规体例和节日礼仪的标准化,被标准化的清规已颁布到禅、律、教寺的佛教丛林,为住寺僧人所恪守。仪式化的定期祝祷成为出家生活的一部分,皇帝藉此分享了佛陀的神圣性,而禅林则在不断重复的念诵祈福中,成为支持皇帝统治的力量。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 李忠达老师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李迎新博士,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由凡而圣的惠能形象:围绕其主要传记文本的考察》一文,他将《坛经》视为一部惠能的传记,进而分析了不同版本中《坛经》中惠能的形象与叙事特征,以及不同作者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惠能形象。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 李迎新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释自孝发表了论文《晚明宗教融合现象之探研:以〈天台山方外志〉为主》,他以《天台山方外志》为主要讨论对象,对晚明宗教融合现象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例证进行研探。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释自孝
文献整理是佛教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不仅能够为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参考,亦能从中解读出佛学发展过程中不同面向的思想面貌与时代特征。第四组的学术报告与讨论以”禅宗史的文献与整理“为专题。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林欣仪发表了题为《六朝唐宋时期天台与禅宗典籍中“禅病”一语初探》的论文,从晚明汉月法藏《于密渗禅病偈》与无异元来《博山参禅警语》中的“禅病”一词的用法为引子,回溯考察了唐宋以后的“禅病”概念变迁。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 林欣仪
《宗门武库》和《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是代表大慧宗杲禅学思想的重要语录。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陈进老师发表了论文《〈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上卷与《宗门武库》对勘研究》,对《杂毒海》上卷和《宗门武库》中的 81 段文字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对勘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 陈进老师
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的曾尧民老师作了《传佛心印在天台:以幽溪传灯为主的探讨》的报告。曾老师根据幽溪传灯《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幽溪文集》所收〈天台祖庭元旦礼文序〉〈天台祖堂小宗题名记〉等文,分析其教义、实践的传承意识与时代性,及其对于天台复兴的理想形貌。文章一方面探讨“传佛心印”所传之内容,指天台的教义;另一方面考察了传承佛心印的“传”,即指天台祖师传承的系谱。
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 曾尧民老师
“禅宗研究的新方法”是工作坊最后一组学术与讨论的议题。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徐怡老师与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江泓老师的文章别开生面地引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徐怡老师
徐怡老师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来研究禅学,她在《意识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与禅》一文中探讨在当代意识科学发展中,佛教心学为意识科学第一人称方法引入的新的视域、资源和启示。作者将之概括为五个方面:以止、观为基础范式的佛教禅修体系,为建构意识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资源;自证等佛教心识结构理论,为意识体验的第一人称自我揭示何以可能给出了理论响应;关于佛教禅定,存在着描述纯粹意识状态的大量记述,这为理解意识本性给出了一个深厚的东方视角,而如果纯粹意识与意识内容是可以分离的,那么这也为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研究异常意识状态的病理学方法论,认知神经科学对禅定状态的神经相关物研究拓宽了意识科学的研究领域。
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江泓老师
江泓老师发表了《从历史史实到宗教观念:重设禅宗史料解读重心之探讨》一文,从禅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为禅宗史料解读上对史实与宗教观念的侧重问题提供了宏观解读。
在五组学术报告与讨论中,与会学者们都对报告给予了中肯的评论和建议,会场洋溢着热情、活跃的气氛。
12日下午,作为工作坊的组成活动,中山大学龚隽教授与台湾佛光大学黄绎勋教授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分别举行了题为“中古禅学史上的《维摩经》”以及“汉月法藏珍稀文献选辑研究”的“禅文化系列讲座”。
第一场讲座由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的蒋海怒副教授主持,这也是“禅文化系列讲座”的首场演讲。龚隽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近年来他对《维摩经》在中国禅宗史上的演变所作的研究,以《维摩经》对中国八世纪中期之后古典禅思想的影响为中心,可分别见出禅宗思想史上初期禅到古典禅的典范转移,及其对经典应用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从古典禅的“语录”与灯史对《维摩经》的使用上具体阐明这一时期禅宗与《维摩经》之间的复杂关系。
成庆副教授主持了本次系列讲座的第二场主题演讲。黄绎勋教授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台湾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近年来推动的明清禅宗文献的收集与整理项目,讲述了近年来她在中国大陆、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寻觅明清禅宗文献的过程,并且重点介绍了她对汉月法藏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过程,其中涉及少被学界关注的明清禅宗史的诸多重要议题。
通过两天的交流讨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明清稀见禅宗史料的逐渐发现与整理,禅宗史的研究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并将极大推进汉传佛教的学术研究;此次工作坊的研讨方式,为参会者提供了严肃又活跃的讨论空间,在许多禅学史的议题上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这在目前禅宗研究领域里并不多见。此外,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台湾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达成初步协议,未来每年轮流举办类似的学术工作坊,并且计划合作出版相关禅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推进汉传禅佛教的相关学术研究。(文:赖学辉 图:钱思文 王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