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白居易,原来也是禅中人
辞章讽咏成千首
心行皈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
前生应是一诗僧
这首七言绝句
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号乐天居士
其诗以浅白易懂闻名
几乎所有受过义务教育的人
都读过他的诗歌
《卖炭翁》里描述的苦寒百姓
凄楚的遭遇与扭曲的心态令人生怜
《琵琶行》里描述的琵琶女
毕生的浮沉令人唏嘘
而这位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
与佛门也有很深的缘分
本期“名人与禅修”
禅风君和大家一起了解
白居易与禅师的轶事
1
学禅的八字决
说到白居易,大家或许都会想到他那些平白无奇却能深刻反映出时代场景的诗。不过白居易也写过一些很“硬核”的诗,那便是他的禅修心得。
说起他的禅修心得,便不得不提到洛阳圣善寺的凝公大师。在白居易初学禅法之时,凝公大师便送了八个字给他。这八个字分别是:观、觉、定、慧、明、通、济、舍。
白居易以此八字禅修,颇有感触。在凝公大师舍报之后,为纪念他的这一教导,白居易将这八个字分别写了一首偈颂。这就是所谓的《八渐偈》,至今流传于世。
观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观,则辩真妄。
觉
惟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辩,觉生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慧
专之以定,定犹有系,济之以慧,慧则无滞,如珠在盘,盘定珠慧。
明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照彼万物,物无遁形,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通
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
济
通力不常,应念而变,变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以一济万。
舍
众苦既济,大悲亦舍,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
白居易把自己对佛法实践的感悟,和佛教义理,融合进了凝公大师给他的八字决里面,展现了他对从止观一直到解脱的整个学佛次第的理解,末尾对“舍”字的理解,更有《金刚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气魄。
2
真正的危险
古人禅修,往往不是仅仅自己得了法便在一处静居,而是多方参访,以期开悟。白居易身在官场,无暇参修,但只要有机会,便不忘拜访附近的禅师。
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他当时听说杭州附近有一位鸟窠禅师修行了得,对佛法有深刻认识,于是亲自前去寻访。
鸟窠禅师原本叫做道林禅师,因为经常在一棵枝叶茂盛、盘屈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结巢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称他为鸟窠禅师。
当白居易来到树下时,看到禅师端坐在摇摇欲坠的树枝上。只见那树枝晃晃悠悠,似乎随时都会折断。白居易心头一紧,不顾前来求教佛法的初衷,先自出言关切地说道:“禅师你的处境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
鸟窠禅师见来人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便为白居易的悲心感到赞叹,有意点拨一番,于是便回答说:“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我坐在树上倒一点也不危险!”
白居易听了觉得一头雾水:我站在平地上非常危险,你坐在树上反而不危险,这是什么道理呢?于是便即发问。
谁知禅师却说:“心性如火炽然,熊熊燃烧,不知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被境界牵着狂奔而不自知,更不能自拔,怎么能说不危险呢?”
原来,虽然佛法修行主张慈悲,但在慈悲之外还有智慧。因此在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的时候,内心并不会起烦恼。白居易关心禅师的心确实是善心,但流露出的焦急慌张,马上让禅师看出他心中定性仍有不足。
这一番话,并不是说他站着不安全,而是说他的心随着境界奔波,大起大落,沉沦其中,这才是危险。白居易言下若有所思,顿时感到清凉无比。
3
佛法的大意
经过鸟窠禅师这一针见血的评语,白居易对他佩服不已,知道确实是有道高僧。于是他端正身心,向鸟窠禅师请教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一看,觉得这人有心向佛,善根不浅。只是时人总是把佛法往玄奇古怪去猜测,反而忘了脚踏实地,便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原本盼望着禅师为自己开示一些深奥的道理,因此听到这个回答便感到不太满意。他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
鸟窠禅师悠然地说道:“是啊,这确实是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纵然成了八十老翁,也不见得能践行。”
白居易原本就喜欢平实的表述,最擅长在平凡中见神奇。此时听了禅师的话,马上就领悟到了里面的深意。于是以偈颂陈白自己的感触: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禅师也以偈回答道: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一番对答后,白居易对鸟窠禅师钦佩无已,作礼而去。
禅风君认为
白居易与禅师们的公案足以说明
文人雅士爱禅修
不仅仅是因为
禅修能让他们纷繁躁动的心得到休息
更是因为在参访之中
能领教到禅门宗匠们的智慧
这些智慧指点
或许不是什么玄奇
而是让你发现
一些看似平淡的东西
隐藏了深彻的生命感悟
这番体悟
让人们回到踏实的道路
践行最平常的道理
最后获得的却是最实在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