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师父捏得鼻子都快歪了,开悟后给中国佛教立下了一堆规矩
说起佛门
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
叫做“清规戒律”
这几乎成了佛门的一大标签
清规戒律来源于唐代一位高僧
名叫百丈怀海禅师
何以一人之力制定的规矩
却会成为佛门的形象之一?
这还要从他的传奇经历说起
正月十七是百丈怀海禅师圆寂纪念日
禅风君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位禅师的传奇故事
1
马祖的助教
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弘法时,有许多人前来参学。在那之前,佛教中国化程度不高,不少寺院都只是个别僧人隐修的住所,或者是王公贵族出资兴建,用于祈福、译经、祭祀的场所。
虽然有不少寺庙得到王公贵族的认可与支持,不过很多禅师并不满意。马祖道一禅师便是其中之一。
在禅宗祖师眼中,佛教寺院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教育。因此马祖道一禅师便在江西创立了一座很特殊的寺院。这座寺院不是给个别僧人隐修,也不是用于祭祀,而是给僧众同修共住。甚至寺中不设立佛殿,只有法堂。
用今人的目光看,马祖道一可谓建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间正式的“佛学院”。既然做了校长和导师,那就需要有人来做助教,帮忙端茶送水擦黑板,整理教案改试卷。
这个职位,就交给了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禅师自幼出家,在这之前更学习过三年经律,虽然年轻,但也是个杰出青年。别说端茶送水,就是老师讲累了代讲一节课都不是问题。
不过,要做马祖道一禅师的助教可没那么简单,毕竟马祖道一禅师可是开悟的祖师,百丈怀海禅师心中做好了准备。
2
捏着鼻子悟道
不过,自担任助教以来,百丈怀海禅师似乎没有遇到什么很大的麻烦,相反,马祖道一禅师还总是问他一些奇怪的问题。
例如马祖道一禅师经常在吃饭的时候,拿一个饭团来问百丈怀海禅师:“看,这是什么?”
百丈怀海禅师心想,我当然知道这是饭团啊,但作为助教,就说是饭团那岂不是很丢脸?那我该说什么才好?还没等他想清楚,马祖道一禅师已经把饭团吃掉了。
一次两次这样考问,百丈怀海禅师都答不上来。虽然没有什么刁难他的地方,但百丈怀海禅师总是觉得不明所以。
这天,师徒两人傍晚一起散步,忽然见到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道一禅师又问到:“这是什么?”
百丈怀海禅师此时没有多想什么,下意识地以为老师讲课太辛苦眼花了没看清,于是答道:“一群野鸭子。”马祖道一禅师又问:“什么地方去了?”他也只是简单地答道:“飞过去了。”
说时迟,那时快,马祖道一禅师忽地转身,紧紧捏住了百丈怀海禅师的鼻子问到:“哪里有飞过去?”百丈怀海禅师鼻子酸痛,但是心里却忽地明亮了起来。
第二天,马祖道一禅师见到百丈怀海禅师时便问:“捏住你的鼻子时,你怎么想的?”百丈怀海禅师说:“明天便不会痛了。”
马祖道一禅师见状,便认可了他的觉悟。
3
毕业了给学校定校规
百丈怀海禅师到底悟了什么,恐怕很少人答得上来。不过从他在此之前面对马祖道一发问时的思维,和这之后的言行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开悟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模式。
百丈怀海禅师开悟之前,把事情想得复杂深奥。当他无意中说出了直观的观察结果,马祖道一禅师当下便抓住机会,让他察觉到了此时的思考方式跟过往的不同。
因此,鸭子便是鸭子,看到鸭子飞走便是飞走,心不能跟着飞走。察觉到痛苦便是痛苦,但也要知道痛苦本身也没有恒常可得。守住心中的如实与平常,觉知变化而不被影响,所见便大有不同。
其实不只是百丈怀海禅师,每个人的思维都会不从自己身心当下出发,而是用过往的经验来解释观察结果。这就好比做科研时用猜测而不是实验来记录数据,当然不科学啦。
也正是因为在马祖道一禅师这里受到这样的训练,百丈怀海禅师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因此从此重视身心当下的感受,安住在当下如实的见闻觉知,形成了平实简朴的禅风和接地气的规矩。
这样的改变,可以体现在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上。在佛世的时候,佛陀为僧团制定了戒律。但在中国,由于环境变化,僧团的组织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一套新的规则。
《百丈清规》便是这样一套新的组织规则。这相当于老师开办了学校,学生担任助教一段时间得到认可后,便为学校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后世的办学都按照这个思路走。
《百丈清规》的这个“清”字,确实是名副其实。如果翻译过来就是一套《禅门学生行为守则》,里面的内容都是类似上课要怎么坐,住学校要干活,不可以和同学打架之类的朴实内容。
时至今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遇险以不乱为定力”等百丈怀海禅师质朴平实的教导,依然让人铭记于心。
禅风君认为
从马祖创丛林
到百丈立清规
最关键的便是平常心的传承
后人也应该观察体会
自己当下的身心变化
人人都会说平常心是道
但是不经过细致的观察
和明眼人的点拨
我们可能终生无法发觉
我们观察世界时的误解与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