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尚 | 深奥的唯识学如何指导修行?来看惟贤长老怎么说
惟贤长老毕生弘法育人
许多宝贵的开示都被记录了下来
对于我们来说
惟贤法师的开示里
有哪些特别值得大家了解的呢
禅风君为大家选取了
惟贤长老的一些开示
通过这些开示
我们不仅可以
进一步了解惟贤长老的思想
更可以了解到
唯识学的魅力
1
从唯识角度解释修行
佛最初说法,从讲“四谛十二因缘”开始,这时主要是讲业感缘起,十二因缘,说明众生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
流转世间,无非是由于业。业呢就是由于烦恼、无明,无明烦恼生起,造业是由于什么呢?心!唯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三界唯心”就是指三界的业报,业、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指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离不开内心的分别,“识”就是分别的意思。
“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也是由心观察对象的作用。
在唯识学上,就是识体生起“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观察、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相分”里面有“疏相分”、“亲相分”,“疏相分”就是根身山河大地,“亲相分”就是自己的“识”变现的影像。
直接了解这个影像,我们缘的是影像,不是直接对外。“见分”缘“相分”,而“见分”与“相分”都离不开心。色不离识,相不离见(相分不离见分)。
也就是说境是由识所变,你要认识它,有能认识的“见分”,有所认识的“相分”,而“相”不离“见”,“见”不离“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贯穿于整个唯识的理论。
佛教不管是南传还是北传,中心思想讲“唯心因果”,从南传的“业感缘起”到北传的“性空缘起”、“真如缘起”、“赖耶缘起”,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心。
一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明“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业发动身语二业,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
2
树立缘起正见
八正道里边第一个就是正见,这就要从缘起论来看问题,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法。一个法的现象,它的生起有主因,即种子,条件是助缘,然后才产生果。
不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生现象莫不如此,没有哪个现象不是这样产生的。同时,一切法既是随缘变化的,又是互相依存的。
了解这个法是变化的,没有主宰,一方面可以止恶行善;另一方面对他人及众生就能够平等尊重;第三就可以破除我执、法执,进入空性。
所以了解缘起就必然可以知晓性空,契证性空就可以洞察缘起,这就是中道,藏传佛教叫中观见。
《思益梵天所问经》讲: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能够知晓空相,就能见到如来,这个意义广大、深远。
3
对因果有正信
我们佛家的道德就是以因果为指导思想。万事万物,不管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生现象,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
有此因就有此果,有彼因就有彼果;无此因就无此果。佛陀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陀最初说法就说因缘生法:一切万物、一切事相没有因、没有缘起,就没有果。你不能否定因果法则。万物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无明就有明慧;有有漏,有无漏;有清净,有染污。
性质不同,有什么性质的因就有什么性质的果。那是肯定了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这个在法相唯识上讲,有六因、四缘、五果。从三世流转来讲,有十二因缘,讲得很微细。
在佛教经典里讲到人生现象、社会现象有这样几句话:“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这是因果规律,你自己造了,你自己就要受,大家造了,大家就要受。
你先造了这个因,时间成熟了你就要受这个果。不管什么时间,或者短,或者长;或者今生,或者来世,你总要受了才了事,没有谁逃脱了的。
你不作就不受,你不造因就不会有后果。“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这就是个定律。
因此,学佛人能够处处起心动念都以因果法则警戒自己、规范自己。如果他连妄念都不敢起,他还敢做坏事吗?在佛法上讲,起个妄念都叫做“业”,叫“意业”嘛。
在惟贤长老的谆谆教诲中
我们看到了深奥的唯识
其实也是在从另一个角度
诠释为何要断恶修善
以及如何断恶修善
唯识学的解释深奥细微
也只有惟贤长老这类
天资聪颖又愿意下苦工的人
才能够学通这门学问
而到了开示之时
惟贤长老又能深入浅出
契理契机地开示
这份出入自在的本事
确实让禅风君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