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魔?不,哪吒的故事从佛教开始
关于国漫崛起这个话题,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不断被提起。《大圣归来》、《大鱼海棠》、《风语咒》、《白蛇缘起》等这些国产动漫面世后,向所有支持他们的粉丝们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这是国产动漫向世界一流前进的标志,也是国漫崛起的一座座里程碑。
而在今年的7月26日之后,里程碑上还应该提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名字。
《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的是魔丸投胎的哪吒“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全片以动画手法,讲述了一个全新的反英雄、反主流的玄幻故事。
作为剧本创新,《哪吒之魔童降世》为哪吒重新编撰了一条故事背景,将他的出生在《封神演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另类创造——生而为魔。
但是关于哪吒的身世,有人说他是佛教出身,也有人说他是道教中人。那么在历史记载里的哪吒,究竟是以何种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呢?
今天就让禅风君带大家一起
探寻探寻哪吒的身世起源吧
哪吒——起源得名
哪吒,本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个神,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哪吒”是梵文音译,初译作“那吒”,元代时方更名为“哪吒”。
初唐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首次出现哪吒的名字:“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呵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
在不空翻译的另一部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也有少数描述涉及哪吒,如“昔防援国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随天王”、“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 等。
从这些零零碎碎的佛学经典记载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关于哪吒的简略信息,而这正是哪吒神话传说的发展源头。
佛经典籍到神魔小说
晚唐至明清末期间五个朝代世纪,哪吒的形象逐渐被道教化,就从《三教搜神大全》开始,诞生出现有的道教神形象,其后主要定格于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
在《封神演义》中关于哪吒的故事主要有大闹东海杀龙抽筋、误射石矶引父责怪、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等,而这些情节都能在曾经的佛经典籍中找到类似的典故。
大闹东海杀龙抽筋在《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以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中都有过类似记载。
误射石矶引父责怪则对应哪吒误射石矶娘娘之徒碧云童子事,与《佛本行集经》中悉达太子弯弓射箭也有类似之处。
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情节更是在《五灯会元》中记载到:“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这些脱胎于佛教典籍的故事被民间小说改编成更加本土化的演义,只能说受到了当时潮流趋势的影响。
佛道融合的体现
宋、元、明这几个朝代所历经的百年时间,是中国儒、佛、道三家彼此对立却又互相融合的“特殊时期”,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而类似于哪吒、关帝这些在多教派中都有体现的形象,也是各教派教义民间化的结果。
人们总是喜欢那些拥有美好品质的事物,也更希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究竟哪吒出身何处,人们喜爱他的原因永远是他与命运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即便他的形象是一个头顶锅盖刘海、化着烟熏妆、走路两手插裤兜、痞气十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