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茶馆丨3D魔幻城市的烟火人生,隐藏着市井文化的“活化石”
在微博里看到一个问题
“你最难忘的茶馆是什么?”
有不少网友都po出了
◁重庆的交通茶馆▷
所幸,是茶君也在两年前去过,相比现在精致的茶室空间,它更像是重庆的活化石,很像是现在已经绝迹的北方澡堂子。
交通茶馆位于半地下,一个不太起眼的位置。
不过对于重庆这样的山城而言,很难说什么地上地下,从临街的门进去,要走一段向下的楼梯才能进入交通茶馆,但从另一个门出去,就又是平地了。
它很破旧,屋顶稀牙漏缝,墙体斑驳黯淡
它很原始,夏天木板凳烫屁股、冬天穿堂风凉脖子
但它,却是这座城市里最活色生香的民间
它留住了时间,退却俗世的虚浮和烦躁
它拥抱了单纯,拒绝脸面的伪装和物质的艳羡
一旦邂逅这个老茶馆,
你就会被那浓浓的市井人情所感染
赴一个永不结束的约会
△交通茶馆全景
这家茶馆是1987年开的,到今年已经有32年历史了,为留住茶馆,一位川美教授默默支付了10年的租金。以前本是黄桷坪运输公司的食堂,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多种经营,改成了茶馆,因为属于黄桷坪运输公司,所以就取名为“交通茶馆”。
最开始的茶客都是街坊邻里,后来,来了农民工、棒棒军,随后,商人、设计师也来了,接着,艺术家、电影导演开始追捧。这是个神奇的地方,贩夫走卒、文人雅士,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实交通茶馆并没有多整洁,甚至可以说有点破败,墙面上黑乎乎的,地上也全是烟头,烧水的灶台旧旧的,桌椅板凳也旧旧的,可你坐在里面就是很舒服,你能想象到每天晚上茶客们在这里聊天的样子。
在这里,花上两三块钱,一碗热腾腾的茶就可以陪你一天;在这里,坐在木条凳上,认识也好,不认识也罢,都可以从针头线脑吹到航空母舰;在这里,你可以下棋聊天,也可以独自静坐,养神发呆。
从过去到现在,这里坐着老茶客,也坐着年轻人,交通茶馆像是一个底层老百姓的聚集地,就像重庆特有的“棒棒文化”。对于艺术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越底层才越有生活气息,也越有价值。
2006年,宁浩在拍摄电影《疯狂的石头》时来到这里坐了几天。点上一杯老沱茶,摇身一变成为沧桑的市井小民,也就有了电影中郭涛和几十个棒棒在此“谈判”的经典镜头,老板佘女士也至今仍保存着和郭涛、宁浩等人的合影。
川美的老师和学生特别喜欢交通茶馆,经常没事过来坐一坐,有时还将自己的一些艺术展览放在交通茶馆举办。曾经有一位澳大利亚的男子,来重庆旅游之后爱上了这里,连续来此几天,只是静静地喝茶,用并不流利的中文和周围的茶客们聊天,描述着自己对于这里的喜爱和赞叹。
还有人为交通茶馆专门拍摄了一部15分钟的纪录片,用光影记下了茶馆的模样,拍摄之后将制作的道具牌匾送给了茶馆,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悬挂在茶馆中央的招牌。
更有一些新人甚至将自己的婚纱照选景点选在了交通茶馆,让自己人生最美妙的时刻充满了时代感和艺术感……
△中间人物为陈安健
画家、“茶馆系列”创作者
如果说交通茶馆是“活化石”的话,那么艺术家陈安健就像一个“考古学家”,活生生的把“活化石”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陈安健说:“茶馆里热气腾腾的样子,乐不思蜀的感觉,茶客们吹牛的表情,都很入画,是对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
陈安健把交通茶馆当做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已经20年了,99年,当他的学生第一次把他带到这里来的时候,他感觉自己被“打”了一下,他被这里的生活气息给感动了。
之后,便开始了以这里为原型的创作,去年4月份也在这里做了“茶馆系列”的集中式展览。
△《茶馆系列》布面油画
2001年
△ 《茶馆系列》布面油画
2010年
△《茶馆系列-田棒棒走黑棋》
布面油画 2010年
△《茶馆系列—风风车》
布面油画,2017年
可以说,这让交通茶馆再次火了一把!这里逐渐变成了众多文艺青年常来打卡的“网红店”。
交通茶馆是过时生活和时髦生活共存的混合体,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缩影,相比他作品真实的展现,更为关键的是,他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温暖和感动。
现在,茶馆的一切依然如同30年前的样子,茶的价格大部分也都在三四块钱左右,可无限加水。很多老茶客白带茶具茶叶,两块钱的开水费便可以坐上一天。来到这里,进了茶馆,大家便是朋友。
茶馆的钥匙都放在茶客那里,早上给茶馆开门的也是茶客。茶馆里泡茶喝的水也是茶馆的魅力所在,自来水用鹅卵石加棕垫镇过,目前这种制水方式已绝少看到。
茶客们好的,就是这一口“镇”过的水,有古旧的味道。“喝两江水的人,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等于说定了,就离不开了。”一位茶客分享道。这喝的已经不是茶,是感情。
差不多每天五点半,茶客们就渐渐散去,该回家吃晚饭了,又一天从指缝中溜走,深深一呼吸,仿佛猛然从上世纪80年代穿越回现实。
今/日/互/撩/
一起来聊聊
你的城市有这样一个老茶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