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不放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门农禅传统一起来了解一下

五一国际劳动节成立于十九世纪,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群益,也是为了让全社会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价值。我国是个农耕大国,自古以来便推从勤劳劳作的思想,如今的假期表能有劳动节的“一席之地”,足见劳动对我国人民的重要性。

正所谓“天道酬勤”,勤奋劳动,是一种值得赞扬与发扬的美德!而华夏民族重视劳动的思想,也对我国的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东来之时,初始我国的僧人也是托钵乞食供养自己的色身。

然而随着与本土文化的不断融合碰撞,僧人进食的来源也有了新的转型,逐渐由信众施舍粮食供养转向自给自足,开始形成了属于中国特色的“农禅并重”制度。

而说到农禅并重,就不得不提促进农禅制度改革的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以及他那段流传千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话。今天,禅风君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禅宗“农禅并重”的思想吧!

农禅并重制度的建立

据《传法宝记》记载,“农禅并重”最初孕育发端于四祖道信禅师。道信禅师常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道信禅师经常号召门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去垦荒耕田,劈柴烧火,解决吃饭问题,认为劳动亦是坐禅的基本保障,是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道信禅师以恳荒定居的方式,才为持续扩大的流动僧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路,为以后禅僧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但一直到唐代,才由后来百丈怀海禅师完成并确立了农禅并重的制度!这在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史上,是件具有真正革命意义的创举!当时禅宗发展遇到了两大方面的阻碍。

一方面是僧人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对于说法行道以及僧众日常管理有诸多不便。

第二是唐朝中后期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僧侣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历史变动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

怀海禅师认为禅宗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百丈怀海禅师折衷大小乘戒律制定出《百丈清规》。其中有一条规定为“普请法”,即讲明寺院僧众自长老以下不分长幼普遍参加生产劳动的制度。禅者的农事耕种首次以制度地形式确立下来。

自此,农禅之风盛行禅林。

农禅并重思想的传承与推广

确立农禅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是该制度的坚定执行者,著名公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便是出自于他与弟子的日常生活中。百丈禅师从年轻到坐化之日止,每天都毫无例外地与僧众们一起“出坡”劳作,从不间断。

后来年纪大了,大家看他年事已高,每日出坡操作相当辛苦,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大家便私下商议不让他再继续参加劳动的工作,希望他能安心舒适地颐养天年。于是大家就把他工作时所用的工具藏起来,想着他找不到工具自然就无法工作了。

哪知道,百丈禅师虽然不去劳作了,但也不肯吃饭了。弟子们困惑,前去询问。他老人便是义正言辞地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完,仍旧打坐不起。

弟子们觉悟到自己的不是,连忙拿出扫帚及锄头。禅师便站起来开始工作,之后才前去用餐,又恢复到往日的生活。至此,弟子们更是时刻谨记师父重视劳作的行为,越发认真地投身在农禅修行之中。

而百丈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经由历朝多代的修订也得到完善和广泛传播。

在元代时,《敕修百丈清规》由朝廷颁令全国,由此农禅方式就成为了全国寺院共同遵守的制度规章,农禅并重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农禅并重”的思想。1953年,虚云老和尚任云居山真如禅寺主持,成立“真如禅寺僧伽农场”。

彼时已有百岁高龄的他仍然亲自带领寺院僧众进行开荒耕地、播种插秧、种植果树茶树等。他为僧众开示到:做功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也因此,真如寺至今依然传承着“农禅并重”之风,大众坚持出坡劳作,一日作,一日食。

如今,有条件的寺院依旧坚持着日常耕作,践行着一日作一日食的思想。甚至有的寺院会定期举办活动。将在农作禅修的思想传递出来,让更多的在家居士和都市白领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感悟、体验不一样的禅修,帮助众生获得新生的力量与智慧。

在佛教中,劳作便是一种修行。学习佛法不离生活,在与家人同事的相处中,展现一个正知正觉的光彩,在日常劳作中展现出学习佛法后特有的勤劳、忍让与奉献,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人,是对他人的帮助,亦是自己的功德。

五一劳动节,有四天的假期,不妨也学习“农禅并重”的思想,回归自然,注重劳动,体验一番“动中不动”禅修,让劳动节变得更加有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