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明生法师:关于将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编者按:2019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京隆重开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将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以下为建议全文:
(资料图)
关于将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提出人:明生(广东团)
【事由】
最近,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的一则消息,让全世界再次见识了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让很多国人感到自豪、振奋。NASA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年间,地球正在变绿,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便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2019年2月11日,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和印度通过土地使用管理引领世界绿化》的论文。文章称,近年来全球绿化面积正在扩大,2000年到2017年的卫星数据表明,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其中,中国为全球绿化进程做出的贡献中,有42%来源于植树造林工程,对于减少土壤侵蚀、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发挥了作用。印度的绿化则主要是农业用地造就的,森林增长面积仅为4.4%。此外,中印两国分别有32%与82%的绿化来自于土地集约化管理。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到31亿亩,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全国人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3亿亩扩大到现在的11.8亿亩,稳居世界首位。
近代以来,人们曾轻率地把自然界的存在仅仅看作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于是,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森林资源缺失、物种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便日益凸显。毋庸讳言,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些年,整个社会生态环保观念十分淡薄,乃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走了一条“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的弯路。痛定思痛,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大力整治。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国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而且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三十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缓解这一压力并非短期之功,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且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永无止境,故需要全社会所有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共同付出。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环保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深耕校园环保教育这块沃土,建立健全学校环保教育机制,着力培养环保规则承上启下的传播者和未来发展者,才能推动环保领域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一、环保教育是践行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必然要求
将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尤其在当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各种污染防治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不懈的奋斗。对于下一代,更多的是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内心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理念,牢固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价值观。
在瑞士,环保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据有关科学检测表明,瑞士的空气质量全世界排名第一,其他各项环境指标也均名列前茅。从小学开始,瑞士的学校就开设《人与环境》课程,而在孩子们的成人礼上,父母们送给他们的礼物往往会是一本环保手册,让每个人从小就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我国个别地方政府在致力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同时,也不断加大生态教育力度。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正式将环保教育列为全校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理、工以及艺术类专业的所有本科学生都必须选修一门环保教育的规定课程,并需要考试合格取得学分。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渗透环保理念,致力把学生培养成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和“播火人”,像安徽师大这样把环保教育全面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的高校,在全国还是第一家。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小学在全省率先开办了《生态小公民》校本课程,这一课程自2017年起,在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广,成为必修课。2018年10月10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规定天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参与者,是环境的受益者。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强化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重道远。环保生态教育进校园虽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仅仅局限在某些省市地区,并没有在全国国民教育中形成正式规模与体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将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二、环保教育的匮乏将导致许多环境污染问题
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财富迅速增长,但由于环境保护观念的缺位,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水体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困扰、南北极冰山融化加速、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重病绝症患者多发
现代工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化肥、激素、塑料、防腐剂、色素、转基因等违反“道法自然”发展理念的手段,导致外在的污染和危险进一步朝着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危险方向迈进。
考察历史可知,环境污染曾经引发过很多的生态灾难和疾病高发。1956年在日本水俣湾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怪病”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症状表现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一次后果极其严重的核泄露事故,造成近10万人死亡。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很多环境污染往往具有难以逆转性,造成环境污染很容易,但想恢复环境的清洁却很难,为了避免这种难以治理的后果,从环保教育入手,提高认识,预防为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环保纠纷诉讼增多
环境污染会导致大量的环境侵权诉讼的发生,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活质量。国内外司法诉讼中都有相当比例的案件是因为环境污染致人损害而引发的纠纷和诉讼,由于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取证困难,因果关系认定比较复杂,案件处理耗时长,且一旦认定侵权的赔偿数额往往巨大。因此,环保教育缺失会导致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纠纷案件的增多,增加生产成本和诉讼成本。
3、生态环境伦理失衡
环保教育缺失会产生两个直接的影响:第一,生态伦理失衡。由于缺乏生态和环保观念,人们容易局限在以自我为中心之中,生态正义就容易被忽略,人之外的自然要素尤其是非人类生命的权益就会被漠视,从而导致生态伦理的失衡。第二,代际伦理失衡。环保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当代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近期利益,而忽略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透支生态资源,染污环境,造成这一代人挥霍生态资源,下一代人背负生态资源紧缺的压力,得不偿失。
4、人类生存面临威胁
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处在一个精密却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人类社会不重视环保教育,会导致环保理念缺失,进而在生产和生活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懂得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影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资源透支越来越多,很容易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造成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安全的灾害事故。这种可能性不但受到科学家的警告和提醒,现实中也时有案例。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每一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都是难以预计和无比惨重的。可见,加强环保教育,预防为主,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
当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环保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必须要用环保理念和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不断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只有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唤醒广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议】
一、建立贯穿国民教育各阶段的环保教育课程体系
截止至2017年,成都市中小学已开设了环境保护教育地方课程,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普及率100%。目前,成都市共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98所(其中含省级11所),创建“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3个(其中含国家级2个、省级2个)。而深知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的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组建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生态委员会,学生社团负责人被选为学校生态委员会的成员,并通过他们动员和发动同学参与活动,使学校学生的知晓率与参与率分别达到100%和85%。福外高中以深港两地丰富自然资源为依托,创新环境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于2008年成立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游云工作室,这是全国第一家由教育局正式授予的生态教育名师工作室,旨在培养深圳市青少年的环境意识。
随着社会及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环保教育刻不容缓,将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分层次普及和宣传环保教育的内容,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
由于环保教育课程基本上是从零做起,建议国家教育部门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环保教育普及读物,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强环保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环保教育内容,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环保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的文明素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增强国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和提升生命境界的能力。
二、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专题环保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好用足社会优质宣传资源,大力弘扬和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形成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大格局。
除了学校教育中的常规环保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等多元方式举办各种丰富生动的环保教育专题或讲座,面向社会大众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违法案例,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文化和氛围。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推动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局面,积极引导公众知行合一、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阵地,各级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潜移默化改变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社会、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科普基地,开展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社区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外调查、竞赛等活动中真正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去体验环保落后地区的现状,听取民众呼声;到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工厂去参观,让孩子们了解工业在“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测定江河湖水有没有被污染,让其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幼儿园孩子则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用环保标志,识别环保标志的商品,学画环保漫画,参加与环保有关的各种游戏,寓教于乐,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东西、不滥用一次性产品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可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里,组织各种不同的集会或活动,营造绿色氛围,强化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