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明生法师:关于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传统文化原典课程的建议

编者按:2019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京隆重开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传统文化原典课程的建议》。以下为建议全文:

(资料图)

关于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传统文化原典课程的建议

提出人:明生(广东团)

【事由】

一、原典教育是深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深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纲要》开篇即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同时要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强调,当前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明确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从2017年开始,全国中、小学开始普及使用部编版教材,部编版的语文、德育和历史教材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古文、诗词、散文小品的内容,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色彩。但是,这些举措距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原因如下: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入心灵的原典教育

原典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原典进行完整、深入、系统的教授并阐发其中的文化基因、精神价值的经典教育,其关键在于对以儒、释、道经典为主的中华文化原典进行完整而深入心灵的闻思修,而非摘录传统文化原典中的部分片段进行学习。古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无不是从小就沉浸在系统而完整的原典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诗词书画、戏剧歌舞所流露出来的形式和意境,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原典中的思想境界和智慧气象。

文学诗词、琴棋书画、建筑雕塑等是传统文化的表层形式,而承载高尚境界和究竟智慧的文化原典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精髓所在。如果学校教育中缺乏对传统文化原典的深入传承,而只注重诗词歌赋、散文小品等表层文化元素的传播,容易失之偏颇和流于表面,如同溪流失去了源头,创作失去了灵感。

从目前各学段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作为中华文化主流与核心的儒、释、道文化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六祖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重要原典,均未作为完整经典设置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内容,甚至也没有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虽然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古文、诗词、散文小品的比例,高校课程中也有开设类似《中国文化概论》的选修课程,但这些教学内容均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原典课程,其内容或者流于文化的表层形式,或者庞杂而有失专精。所以,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迫切的需要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完整、系统的原典教育,应当尽快在学校教育中增设专门的原典教学课程。

2、原典教育要求对完整的文化原典进行阐释和熏习

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现代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现代教育是依据知识门类而开展的精细分科教育,各学科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拆解和碎片化的方式而快速吸收掌握;而传统文化原典教育主要是人格养成和生命觉悟教育,无法通过对一般知识的分科拆解方式快速达成。

在现代分科教育的模式下,教育对象一年可以读很多书,可以涉猎和学习很多课程,而原典教育的传统要求是一部经典要读很多年,从朗读、背诵到落实在生活和内心中,通过耐心的熏习过程,逐渐祛除内心的浮躁和杂念,以求契入并通达文化经典所蕴含的完整义理和究竟智慧。

考察历史和现实可知,古今中外的栋梁之才,无不是从幼年开始就对完整的文化原典熟读成诵、领悟于心,并内化成为自身的文化气质和智慧境界。虽然在学校教育中选取文化经典中的精华片段编入语文、德育和历史等教材中进行学习的做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由于缺乏对文化原典进行完整、系统修学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教育对象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而不能体会完整的文化原典的真实含义,不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进行系统、精确的传承。因此,要进行深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重视系统而完整的文化原典的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专门设置文化原典课程,重视完整的文化原典的系统教学。

二、传统文化原典教育是现代通识教育发展的必需

现代社会的专业教育致力于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而通识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和高尚道德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富含人格养成的高超智慧和恢宏境界,蕴藏着现代通识教育所必需的无比丰富的史料资源和思想智慧。以完善人格为追求的现代通识教育的发展亟需从传统文化原典宝库中吸取营养,因为传统文化原典教育具有通识教育所必不可缺的如下特质:

1.人格教育

《易经》中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为而不争,就是积极努力的付出但不为私利而争斗。老子在《道德经》中常以水为喻,阐释这种不争的人格品质,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谦下人格品质的教育是传统文化原典中始终绽放光芒的亮点,值得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传统文化原典在重视塑造自我的同时,又重视超越自我。如《论语》中指出:“毋必、毋臆、毋固、毋我”,告诫人既要坚持自我的立场,但又要注意不能固执自我或将自我绝对化,以免陷入自我而失去智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儒家文化重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反省精神,强调“吾日三省吾身”。《道德经》中揭示出“吾之所以有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道理,强调人不要执着自己的身体和本位,进而提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忘我智慧。这种智慧在佛家文化原典中体现的更为直接和深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示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实相道理,教育人要不着相而行一切善法,从而得到真正的功德。

2.仁爱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根本的精神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围绕这个根本精神主旨,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原典都在阐释孝梯、仁爱之道。无论是儒家文化原典中的《孝经》还是佛家文化原典中的《盂兰盆经》,都在竭尽言辞宣说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大孝之道。

不仅如此,中华文化原典还将仁爱扩展到自然万物,《易经》中讲“厚德载物”,《孟子》中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道德经》中讲“善利万物”,佛家《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中讲“非己所安不加于物”。传统文化原典中这种以孝悌为起点而普及万物的仁爱教育,可以对治、消弭现代社会的冷漠和暴戾之气,这恰恰也正是现代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3.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传统文化原典教育充满着生命教育的终极智慧,儒家文化原典从孝道出发,告诫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因一时的失意便做出自残自杀的愚痴行为;道家文化原典倡导“道法自然”,教导人们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佛家文化原典提倡“人身难得”、“众生平等”,引导人们爱惜生命、珍惜时光、走向解脱。在当今社会重病绝症患者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中华文化原典可以帮助现代人改变观念,从容坦然应对疾病的来临与人生中各种不如意事情的发生。

4.两性伦理教育

当前社会中两性伦理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婚外恋已经成为离婚率持续多年攀升的重要原因,而艾滋病也时刻威胁着社会公众的安危,婚姻家庭伦理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传统文化原典中不仅有《诗经》中体现青年男女之间爱慕追求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更有《礼记》中“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的深重嘱托,还有《中庸》里面“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鼓励。传统文化原典可以帮助国民树立文化信仰,推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重视文化原典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当今时代婚姻家庭领域的危机。

5.财富教育

《论语》教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学》告诫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道德经》提示人“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地藏菩萨本愿经》警示人窃盗者得“贫穷苦楚报”,勉励人广行财布施,种下财富的善因,收获财富的善果。儒释道三家文化原典从正反两方面系统地帮助人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有助国民从小远离对非分之财的贪心。用文化原典教育配合法律规制手段,有利于学生今后毕业步入社会中,能在各个岗位的工作里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愿意腐,从而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进步。

6.美学教育

从儒家原典《孟子》中“充实之为美”的善德之美,到道家原典《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超越二元对立之美,乃至佛家原典《佛说玉耶女经》中“相貌端正,非为端正,心端行正,是为端正”的回归真心自性之大美,传统文化原典中处处充满着美学教育的思想。用文化原典课程教育熏陶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高超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而提高其思想觉悟水平,鼓舞学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三、传统文化原典课程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新闻媒体时常报道大学生因人格发展异常引发犯罪的案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故意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交通肇事并八刀捅死被害人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毒杀同学案、西安交通大学周凯旋千里追杀同学案,屡见不鲜。尤其令人震惊的是,2018年重庆一位39岁的女子持刀砍伤幼儿园14个孩子,原因居然是和丈夫闹矛盾报复社会。2018年11月22日,辽宁葫芦岛某男子开车撞死5名未成年人,撞伤19人,原因竟然也是因为夫妻矛盾。

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恶性刑事案件都在告诉我们,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健全的人格。儒家文化原典《论语》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教育课程,从孩童开始就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文化原典教育熏陶,可以塑造人们的身心气质,令人儒雅好礼,消除人性中野蛮、阴暗的种子,从而化解内心的戾气,降低社会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议】

一、将传统文化原典设置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指出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上述《纲要》的明确要求,鉴于传统文化原典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议将传统文化原典设置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

1.该课程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并列,共同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2.原典种类可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分学段进行规划和选择;

3.课程以完整的文化原典为教学内容,不采用选编、摘录式学习;

4.鼓励教师依据孝道、仁爱、生命教育等不同主题进行主题教学;

5.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读诵抄写,还应做到知行合一并重。

二、加强文化原典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和教学组织工作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想把文化原典课程教育工作做好,必须重视有计划地培养和打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原典修学功底的教师队伍。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来遭遇的衰落和劫难,导致目前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和设立专款资金支持弘扬文化原典的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原典教育和现代分科教育的模式截然不同,在把文化原典作为学校课程的背景下,依据教育部《纲要》关于“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的要求,应该尽快研究论证文化原典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评估指标等,以便对原典教学有一个清晰而精准的教育工作定位。

三、增设传统文化原典教学科研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课题

在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中,建议成立文化原典课程教研室,经常性组织研讨原典教育,改进教学效果,推动文化原典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

为了鼓励从事文化原典教育的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议在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各级教学、科研项目课题的开发计划中,增设传统文化原典课程直接相关的教学和科研项目课题,以国家财政保障项目的经费支持。这样将极大地鼓舞教学、科研人员努力钻研文化原典,形成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会不断增进文化原典课程教学的效果,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弘扬。

四、鼓励开展与文化原典课程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传统文化原典课程为依托,鼓励在小学、中学、大学中开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戏剧歌舞、传统礼仪等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或校园文化活动,以多元的形式将文化原典的精神和境界展现出来。在专门设置原典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完整、精准地解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发扬传统文化的智慧,必然有利于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更好,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全面深度弘扬开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avatar

评论:

1 条评论,访客:0 条,站长:0 条

100%好评

  • 好评:(100%)
  • 中评:(0%)
  • 差评:(0%)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