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开题

4月2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该课题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并重,通过教义、教制、伦理、民俗、信仰、艺术等专题细致梳理中印文化的异同,把握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并在对三教关系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规律、基本特点、主要精神和现代价值,从而进一步推进对中国优秀佛教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使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该课题计划五年内完成,预计出版三卷本《儒佛道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00万字左右),撰写20多篇学术论文。

  在开幕式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月清、江苏省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汪桥红分别致辞,该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洪修平主持开幕式。

  王月清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优化课题,使课题朝着可操作的目标运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希望通过本课题,坚持持续的联络机制,进行常态化的沟通和交流,保证课题有序进行;希望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牵引,带动年轻人,特别是博士生的成长;希望课题成果尽可能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他说学校将会采取多举措支持项目的运行。

  汪桥红在致辞中对重大项目的立项表示祝贺,对课题组的劳动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他介绍了江苏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并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重大项目提出一些要求。他提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要体现政策的导向,突出研究的重点;坚持学术的导向,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目标,多出好的研究成果。针对此次开题,他表示,要通过开题推动项目研究,将课题设计转化成实际研究计划,对研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对研究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的内容进行甄选、调整,高质量地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开幕式后,洪修平作开题报告。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子课题汇报。

首席专家洪修平教授作开题报告 翁后发/摄

  洪修平表示,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佛教文化之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因此,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化中的“佛”指的是外来佛教中国化以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他强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佛教文化对所有大众都有普遍价值。这种传承发展,不能因为佛教文化有宗教的一面而将其排除在全体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外。因此,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好地转化为对中华民族有益的文化资源,成为本课题思考的基本切入点。

  据介绍,本课题主要包括“儒佛道三教关系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研究”,以及“在儒佛道三教关系视域下探讨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三方面内容,分为四个板块,下设总论和五个子课题,以期推动相关研究,并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视角,全面研究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在与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中形成发展的历史,为中国特色佛教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总论为“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总论”,由洪修平负责。五个子课题分别是“三教关系的互动研究”、“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佛教义学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佛教制度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关系视域下佛教伦理、民俗、信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和“三教视域下近代以来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分别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孙亦平教授、杨维中教授、傅新毅副教授、王月清教授和邵佳德助理研究员、胡永辉副教授负责。

  子课题汇报后,专家组进行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何建明表示,三教关系是魏晋以后中国文化的最大的奥秘,三教关系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了解中国必须要从三教关系入手。他提出几点意见,一是将问题意识和个案、专题研究相结合,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围绕更核心的问题来进行,如柳宗元和朱熹反佛教的个案可以关注;二是要厘清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三是要加强民俗专题的研究,对佛教文化的传承而言,民间佛教文化的传承也很重要;四是不一定多谈佛教文化转型的问题,而是找一些新的视角,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五是求观点新,自圆其说即可,不求人人都能接受;六是要考虑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问题,清代佛教研究要凸显藏传佛教在清代佛教史的重要地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群提出,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一方面要厘清佛教文化在历史上是如何传承的,另一方面要研究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如何继续这样的传承发展。当代佛教文化走向未来,需要思考其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该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即三教关系,历史上的三教对话形成了三教的共同发展,今天佛教文化发展是否还要继承这种对话的传统。

  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表示,当下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该课题的开展对于三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该课题的亮点在于对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发展逻辑和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该课题的重点在于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和发展实际上也是佛教文化本土化的过程,这涉及到历史学、文献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因此,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若是可以从多学科比较研究的视角进一步加以拓展,应该会更有价值。她建议,国内相关研究课题可以共享资料,从而形成一个学术的命运共同体。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表示,这个课题定位准、立意高、组织好。定位准:区分了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立意高:在三教关系视域下关注中国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组织好:四大板块六大部分,有机结合。针对课题研究,他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海外文化如何融合发展,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该重大课题可以尝试对这样一个时代课题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二是该课题的聚焦点在“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研究”。三是建议邀请宗教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学者合作研究,并以另外一种形式形成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上报上级部门,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四是这项研究不仅要考虑服务于宗教学和哲学的研究,还可以服务于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

  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表示,这个重大课题的确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儒释道”三教合一,不仅是中国宗教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文化传承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就是在与儒家、道家和道教的碰撞、磨合与交融的人文背景下,逐步实现其中国化的。所以,我们今天研讨“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要着眼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学术视域”。关于现有研究计划,他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课题组在注重中国佛教所饱含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更具体、更深入地阐发其独具的“中国化特色”,即“与儒、道构成互补、互鉴、融合关系的特色”,这也就是说,只有深究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方能从学理上推进其传承与发展;二是,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要落到实处。譬如,中国特色的佛教伦理、民俗、建筑、文学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都有待深化学理探讨,这就需要厘清“伦理、民俗、信仰、艺术”等关键词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关联,以使这部分研究成果构成多姿多彩的学术亮点。

图为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专家评议后,洪修平代表课题组发言。洪修平表示,专家们的发言对该重大项目的研究很有启发。该课题最初的切入点是中华优秀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要做学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关照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此外,洪修平还表示将进一步在项目的实施中落实专家们的建议,建立与其他重大项目沟通交流的对话机制,并与政教学界加强互动交流,共同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文:吴飞 图:翁后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