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艺术的盛宴!国家博物馆展出171件套来自河北邺城的文物
和合共生
临漳邺城佛造像展
展期:2019/8/6 - 2019/10/6
地点:北16展厅
票价:30元
(展期票价等以官网最新信息为准)
一般认为,南北朝是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尤其是北齐,造像往往是脸庞圆润,微微一笑,动作看似单一却富于韵律,在平和之中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次的“和合共生”展出了2012年河北临漳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像精品。其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以东魏和北齐为主。多为汉白玉材质,保留有贴金彩绘,且屡见高浮雕、镂空等技法,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您对古代佛造像艺术感兴趣,那么这个展最好不要错过哦!
展品展厅
主题墙的图案源于“龙树背屏”
即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
这是北朝晚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最大特色
考虑到许多造像背屏背面也有精美图案
我们设置了许多四面可视的立柜
让您360度一览无遗
展柜融入了佛龛的设计元素
低调的庄严从青金色中透露出来
171件(套)展品
让您尽情领略佛造像之美
多媒体互动屏
让您“亲手”修复展品
在北16展厅哦
↓↓↓
展览大纲
引言
邺城概貌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主要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自公元3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370余年。
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郭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北魏至唐代造像2895件(块),是国内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这批造像主要是汉白玉造像,多数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题材、类型丰富,展现了北朝晚期邺城地区的佛教艺术风采。
第一单元
玉石梵像
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佛教影响逐步扩大,北方地区立塔造像蔚然成风,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融合发展的历程,成就了辉煌的北朝佛教艺术。邺城附近盛产适于雕刻的石料,工匠们就地取材,运用传统石雕技术,经过雕镂莹饰等加工艺术,表现外来佛教造像题材,塑造出具有华彩神韵的邺城特色佛教造像。同时,各阶层民众在参与佛教造像的过程中,以文字铭刻于造像之上,演绎出中国化的造像题记,丰富了造像的历史价值。
北齐 菩萨坐像
东魏 弄女等造弥勒像
北齐 弥勒七尊像
第二单元
邺都样式
伴随着佛教本土化的进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样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嬗变之中。邺城佛教造像紧跟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的脚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都曾在这里呈现,还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邺城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北魏 立佛三尊像
北齐 思惟五尊像
北齐 弥勒五尊像
东魏 法敬造菩萨像
第三单元
佛韵至美
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这里不仅有北魏时期以褒衣博带为特色、饱含飘逸潇洒之神韵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为新风、传达温润内敛之气韵的造像,更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式。这些造像展现了工匠们的技艺神话,尽显石雕之美,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
北齐 佛头像
北齐 坐佛五尊像
北齐 弟子立像
北齐 佛坐像
北齐 - 隋 大势至菩萨头像
文物解读
为什么这些佛像会支离破碎地出现在埋藏坑呢?专家有两种解释。一是佛教瘗埋制度,即佛教徒出于做功德目的而将残缺的佛像收集在一起埋于地下。二是因灭佛而埋藏。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为后周世宗。灭佛之际,寺院、佛像均遭毁破而埋藏。
但无论如何,这都丝毫不妨碍我们欣赏它们的美。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此像头部残存水涡纹发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缘,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胁侍菩萨站立于两侧,残存的菩萨头戴宝冠,佩璎珞,下穿贴体长裙,手中持物,所立莲花座由力士和护法狮子承托。背屏上部雕佛像头光和身光,头光由内圈的莲瓣和外圈的坐佛组成,身光处雕刻对称的飞天,边缘为火焰纹,顶部中心雕刻坐佛。在佛像和力士之间浅雕供养人,环绕佛像雕刻有供养人姓名。造像背面中间雕刻菩萨交脚坐像,两侧分别为大梵天王、难陀龙王、天帝释、跋难陀龙王、供养人及飞天像,下面雕伎乐、供养人像和造像题记。造像题记中有“邯郸县庞安兵”“释迦牟尼青石立像”等文字,以及对国家富强、平安的祈愿。
此像身材魁梧,两肩齐挺,具有北方佛教造像的雄健之风,当是受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造像风格影响。
此像为背屏式造像,由一佛二菩萨组成。中间佛像为高发髻,面相清瘦,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两侧胁侍菩萨的帛带相交,手中持物,站立于两侧莲台之上。主尊佛像面相清秀,是北朝时期秀骨清像的代表作。
北魏 立佛三尊像
东魏 弄女等造弥勒像
我们在上文展示了此像的正面,这里展示的是背面。背屏背面雕刻“白马舐足”场景,其中太子半跏趺坐于筌蹄上,身姿右倾,作思惟状。前方的白马曲腿引颈吻向太子左足,仆人侍立于一侧。
根据题记内容可知,此像主尊为弥勒。弥勒具有两重身份,一是现今在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一是将来下生人间的弥勒佛,表现在造像上就是菩萨和佛两种造型,此像为弥勒菩萨造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上层社会和民间广为流传,弥勒造像成为主要题材之一。
菩萨头戴三叶冠,半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胁侍弟子与菩萨分立两侧。背屏正面雕刻有坐佛、飞天与双龙托塔,背面绘有莲花。此像是北齐时期的代表作,菩萨的装饰简洁,裙裳贴体,垂落于台座前的裙褶具有极强的悬垂感。
北齐 思惟五尊像
精美壁纸
海报设计 | 刘洋
资料图来源 | 邺城考古队
展厅摄影| 余冠辰
展品摄影| 范立
图文编辑| 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