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千年古刹“地下迷宫”的神秘面纱——独家解读天童禅寺唐岙左陇塔院考古调查
2019年,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史迹点的天童禅寺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年份。
春天,纪录片《天童寺》在央视播出,对其1700余年历史及海内外的影响进行了生动诠释;而在岁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外公布了今年4月至7月,对我区东吴镇天童禅寺唐岙左陇塔院考古调查结果,仿佛对此作了呼应,从宋代到民国的古刹之“地下迷宫”的范围与布局,首次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缘起:从卢家岙天童开山义兴始祖塔院到热心的村书记
此次的考古调查,可以说是对去年天童禅寺开山祖师——卢家岙义兴始祖塔院考古调查的续篇。
去年9月至11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塔院展开了调查,揭开了尘封的历史,明确了塔院的格局,塔院遗址也得以保护,目前已成为天童禅寺的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这一考古发现,让天童禅寺及东吴镇当地干部群众对天童禅寺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对历代祖师塔院的寻找、修葺和保护更加重视。
而唐岙左陇塔院考古调查,绕不过去的一个人是东吴镇天童村党总支书记史习忠。这位热心的书记,被媒体称为“风雨天童守护人”,他也是当地文保员,热爱家乡历史文化,致力于文物古迹保护。
史习忠告诉记者,他自幼就听说唐岙左陇有3座高高的墓塔,通过翻阅《鄞县通志》《天童寺志》《四明谈助》等地方文献,发现民国版《天童寺志》里面唐岙标注了“普同塔院”“堆云庵基”“应庵祖塔”等名称,因此推断天童禅寺宋代临济宗大禅师应庵昙华祖师可能埋葬于此。
早在2013年,他就曾将此信息汇报给天童禅寺方丈诚信大和尚。诚信大和尚亦非常重视,亲带众人赴现场察看,苦于山高林密,荆棘丛生,一行人无法上山,未有收获。
今年3月,史习忠再次来到唐岙左陇,穿过茂密的树丛,偶然间发现一块雕刻有莲花的石塔构件,石雕的莲花瓣及莲蓬栩栩如生,异常精美。他迅速将这一发现报告了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东吴镇政府和天童禅寺。为便于下一步进山调查,他还组织民工先行进山清理茂密的茶树和杂草。
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迅速召集东吴镇政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天童禅寺等相关单位一行人赴唐岙发现石塔构件的现场察看,并召开文物保护协调会。经过初步清理,现场除了之前发现的莲花座外,还发现了一处砖石垒砌的长方形院落,院子中央并排三堆石块堆积的土包,院子东南部静静的躺着一件巨大的卵塔身,经天童禅寺崇和法师考证,此地即是天童禅寺唐岙左陇老普同塔院。
考古:高科技手段探索“地下迷宫”
唐岙左陇塔院是天童禅寺从北宋至民国时期众多高僧塔院的统称。它包括天童禅寺老普同塔院、堆云庵(应庵昙华禅师塔院)、利章禅师塔、可齐禅师塔、天目礼禅师塔、文质善禅师塔等。
塔院位于天童禅寺西南部唐岙左陇的太白山南坡,坐北朝南,北依太白山,东邻玲珑岩,西侧近唐岙,南部为农田,占地面积约22亩。山势由北向南呈坡状分布,塔院山下为入寺的峡谷平原,对面为绵延不绝的群山,俯瞰一览无余。四周草木茂盛,风景秀丽,景色怡人,是一处绝佳的风水胜地。
据此次考古调查领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罗鹏介绍,先后调集了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考古专业师生及技术人员12人,天童村民工6人组成此次调查清理工作队,同时成立了由天童禅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三方负责人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
调查队员在清理杂草的同时搜索石构件,对发现的石构件进行文字、影像和测绘记录。
罗鹏透露,传统调查多会用到洛阳铲,这一工具的优点是快速直接地了解地下有无遗迹遗物,但弊端是可能对地下文物古迹造成二次破坏。为了不破坏地下可能存在的舍利塔石构件和地宫、舍利函等遗迹遗物,本次调查放弃了洛阳铲钻探方式,对一些身份已确定的舍利塔,如老普同塔、应庵昙华禅师塔所在区域,进行了探地雷达扫测;同时,利用RTK测绘仪器对遗址范围和遗址内的道路进行了测量,RTK技术使绘图更加精确和规整;同时利用无人机对整个塔院遗址也进行了航拍和三维信息采集,建立了塔院区域的数字化三维模型,立体生动展示了塔院的格局及全貌。
在三个多月的调查中,团队人员清理了古道,确定了重点调查区域,还尽可能寻找与当时生活相关的房址、水井、水塘等遗迹遗物。
文物:那些精美的石构件和瓷器
在考古调查中,使唐岙左陇塔院的范围和布局得以清晰呈现,同时,发现了一批石质文物和瓷器。
石质文物共87件,皆为墓塔和建筑构件。部分砌筑在梯田挡土墙内,部分散落在茶园地表。一些文物上刻有铭文,显示了清晰的历史信息。如一座青石卵塔身,塔身顶部浑圆,底部下收呈圆柱形,底部较平。保存完整。塔身对称面刻有铭文。正面阴刻“当山天目礼禅师塔”,反面凸雕荷叶,荷叶下刻长名牌,牌上刻有“第十七代天目礼禅师”,铭文字体保留墨书黑色颜料,镌刻清晰,雕刻精美。底面直径46厘米,塔身最大径54厘米,通高46厘米,基本可以确定是南宋时期的石塔。
有一些石质文物保存较完整,有精美纹饰雕刻,如一个青石八棱柱,平面呈八边形,柱身周壁装饰壶门,壶门内剔刻浮雕的十字金刚杵、灵芝、忍冬、莲花等纹饰,成对间隔分布,细腻逼真,雕刻工艺高超。
又如一个石柱构件,整体呈转角棱柱形,内里中空,有连接卯槽,外壁剔刻两尊韦陀护法,护法身着盔甲,手执武器,衣带飘飘,孔武有力。整体雕刻精美,立体感强。
在调查中采集瓷器残件44件,根据釉色又可分为青花瓷、粉彩瓷、酱釉瓷三类,以青花瓷为主,粉彩瓷次之,酱釉瓷较少。器类以供瓷香炉为主,兼有少量日用瓷器:碗、盘、杯、罐、韩瓶等,时代包括南宋、清晚期至民国时期。
南宋时期主要是酱釉韩瓶,散落在普同塔院南侧的坝台下,其用途可能是当时的饮水盛储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和粉彩瓷、酱釉瓷等主要散落在普同塔院和文质善住持塔基凹穴四周,其用途可能是当时的祭祀供奉用器。
南宋时期的1件酱釉韩瓶,保存较完整,腹部略有变形,圆唇,直口,束颈,溜肩,弧腹下收,隐圈足,外壁施酱色釉,灰白胎,是唐岙左陇塔院南宋时期已存在的实物例证。
清代至民国的青花瓷器以香炉供器为主,兼有少量的碗、盘、杯等日用器。釉色以钴蓝色为主,釉色晕散,胎质细腻洁白,少量青花泛浅蓝色,胎质灰白,炉身外壁装饰龙纹、云气纹、海波纹、蝴蝶纹等,内壁素面,碗、杯外壁多青花绘缠枝纹饰,盘内壁青花绘制灵芝纹饰,器底有文字款。
4件粉彩瓷器的为碗和壶的残片,现在都已修复完整。碗身墨书“(天)童寺”二字,碗底矾红印“景镇泰号”字款的粉彩瓷碗。这件碗的残片与2018年卢家岙天童开山义兴始祖塔院调查发现的粉彩瓷碗,无论造形还是纹饰均一致:底款为“景镇泰号”,器身为釉上彩,绘有“天童寺”款,时代为民国时期,江西景德镇专为天童禅寺定烧的一批日用瓷器。该瓷器的发现证明民国时期普同塔院仍属于天童禅寺。
壶的通体施白色透明釉,胎质细腻洁白,壶盖顶面弧形隆起,刻划松树,内填褐彩装饰,这件壶与2018年义兴始祖塔院调查发现的“同治年制”的粉彩瓷笔筒的釉色、胎质、纹饰基本一致,当为民国时期天童禅寺的定烧日用瓷。
成果: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的重要发现
罗鹏总结此次考古调查的发现成果:通过地面调查,弄清了天童禅寺唐岙塔院各禅师塔的分布位置和塔院布局,确认了禅师塔的形制为“卵塔”,也就是文献记载的“无缝塔”。在文献搜集和实物整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天童禅寺禅宗的发展演变脉络,汇集了各位禅师生平履历,弄清了塔院的历史沿革和卵塔排布规律,管窥了禅师安葬方式及塔下地宫的形制,总结了宋以来卵塔形制的演变特点,梳理了天童禅寺应庵昙华禅师和法嗣密庵咸杰禅师及其后裔对禅宗临济宗及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等相关认识。为研究我国佛教建筑尤其是禅宗高僧的塔院布局及安葬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对天童禅寺唐岙左陇塔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清理,弄清了该区域文物遗迹的保存情况,发现了大量禅师塔石构件,明确了唐岙左陇塔院的范围布局和保存现状,为该塔院遗址未来的保护规划及修复展示提供了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
同时,发现了北宋利章禅师、南宋法为禅师等天童禅寺历史上12位重要的住持禅师塔,从宋代到民国,他们在各自所处时代,均名重一时,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传播做出过突出贡献,部分禅师更是载入《五灯会元》《续灯录》等禅门经典文献。
考古团队针对有铭文的卵塔,查阅寺志等相关文献,搜集墓主生平、墓塔始建和重建年代、埋葬方式等信息,深化了对卵塔、普同塔等禅师墓塔的认识,为佛门禅宗塔院和墓塔的形制研究提供了珍贵实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现还确认了天童寺志中关于“普同塔”和“堆云庵”的文献记载,新发现了天童禅寺北宋云门宗住持“利章”“可齐”等禅师塔,其法脉传承有序,时代跨度大,连续性强。部分塔上的铭文可与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明确了各禅师塔的位置,部分纠正了史书之误,弥补了文献的不足,实证了唐岙左陇塔院自宋代以来就是天童禅寺高僧舍利塔比较集中的一处重要塔院遗址。
根据卵塔构件和时代次序,总结了北宋至民国时期卵塔结构形制和各时代发展演变特点:早期卵塔体型较小,构件雕刻精美、立体感强。卵塔身形式较浑圆,更接近“卵”的形式。基座中层叠涩多有缠枝纹雕刻。晚期卵塔体型大,构件雕刻线条趋于简单。底座叠涩区分不明显,且无缠枝纹雕刻,只保留简单的莲瓣雕刻,立体浮雕感不强。
禅师卵塔虽被破坏,但残留的卵塔构件用料精良、造型规整、雕刻精美、技艺高超,部分可予以完整复原,是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次调查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点的重要发现,其中的一些禅师,不仅在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为禅宗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也十分重视中国与日本的佛教交流,其法嗣及再传弟子将禅法及中国书法、茶道等优秀传统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的塔院、舍利塔石构件形制在日本也有类似发现,对于佛教东传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此,专家认为,唐岙左陇塔院是天童禅寺宋代至民国时期重要古文化遗址,建议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划定“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文物本体及人文与自然环境。
天童寺之驰名中外,被誉为“东南佛国”,其原因有二:
一是该寺代有高僧大德辈出。唐代会昌大中年间咸启禅师为“开法祖师”,语录中记载有最早的“吃茶去”公案,始定寺院禅宗之性质。其后,宋代宏智正觉禅师开创与临济宗“看话禅”有别之“默照禅”,被尊为“天童中兴之祖”。宋代佛国惟白、清代山翁道忞等十位禅师,先后入朝为皇帝说法,被尊为“国师”。
至近代,更出现全国性佛教领袖人物,以寄禅禅师最为著名,他是僧俗两界都非常知名的“诗僧”,有《八指头陀诗文集》行于世。因曾在阿育王寺燃去二指供佛,世称“八指头陀”。他主持天童十一年,1912年被推举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禅师座下龙象辈出,首倡“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前后连任七届中国佛教会会长的圆瑛大师,皆为其弟子。
天童史上闻名之第二点,在于其与日本佛教之关系。1168年日本僧人荣西二度入宋,从天童寺住持虚庵怀敞禅师问道,在天童五年,得法成为临济宗16世传人,回国后主持建仁寺,开创日本临济宗。
1223年,日本僧人道元入宋,拜于天童寺住持长翁如净大师门下,受曹洞宗法,学成回国,创永平寺,为日本曹洞宗始祖,该宗尊天童禅寺为祖庭。曹洞、临济皆为日本佛教之最大宗派之一,故开放之后,来天童朝拜祖庭之日本佛教参访团络绎不绝。
“国有史,方有志,人有传”。区文管办主任金琪军认为,天童唐岙地块祖师塔院的遗址调查,发现历时宋、元、明、清、民国六朝3个古墓葬遗址,涉及12位天童禅寺历任住持,87件石雕石塔构件,44件残损瓷器,填补了天童寺史志和文献记载的空白,也是宗教的宁波史和宁波文化史的见证补充。
尤其是新发现的卵塔形制等宋元时期石构件,弥足珍贵且印证了历代禅师墓葬制度、墓葬文化的变迁与禅宗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祖师在,天童在”。这次发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由于历时弥久,遗址屡修屡毁,历史信息重复叠加,保护修缮工作面临难题,一般认为遵循国际惯例《遗产公约》原则,“实施原址保护原则是最好的保护原则”,建议开展切实有效的文化性保护和活化利用,较为契合时宜。明后年,适逢“道元法师得法灵迹碑”立碑40周年、荣西禅师入宋得法830周年纪念,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则,开辟茶园、书院、禅院等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载体,成为中日文化新见证和海丝之路新起点。(鄞州日报记者 吴海霞 通讯员 李本侹)
延伸阅读:天童禅寺常住出坡,发现南宋应庵昙华禅师塔石构件
继清明前夕常住出坡清理老普同塔院遗址后,2019年4月12日上午8时许,方丈诚信大和尚再次率众出坡,并于堆云庵遗址发现南宋应庵昙华禅师塔的石构件,印证了清代《天童寺志》上的记载。
初春的清晨仍透着丝丝凉意,天童常住法师已经列队来到普同塔院遗址出坡。诚信大和尚简单分配任务后,大家三三两两走入荆棘丛中开始清理遗址里的杂草和灌木,为考古队的进驻铺路。
诚信大和尚随后来到堆云庵遗址,仔细查看堆石墙中的石块,一块外露的六面体石块引起了大和尚注意,立即招呼众法师一同尝试清理,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工作,六面体石块的四个面展现出来。大和尚上前小心翼翼地用树枝剔除石块上的泥土,经水清洗,石块上八个大字“宋应庵华禅师之塔”耀入大家的眼眶。时间定格在2019年4月12日上午9时29分,大和尚眼里仿佛转动着泪花,为天童堂上临济宗的大宗师应庵昙华禅师塔的再度应世而悲喜交加!
据清代《天童寺志》记载:普同塔,位于唐嶴之左陇,始建无稽。密云和尚重修,弘觉禅师建塔院。康熙丁巳圮,山晓禅师重建。普同塔右后方为堆云庵遗址,据寺志记载堆云庵为应庵祖塔院。应庵昙华禅师为天童寺第24代住持,虎丘绍隆禅师的法子,临济十三世。
应庵禅师,讳昙华。北宋徽宗崇宁癸未,生于楚黄(湖北黄梅)(俗姓)江氏。神彩炳异,识度持重,年十七,具决定志,津济群品。弃家得道(得法)于虎丘(绍)隆公,(虎丘绍)隆先妙喜(大慧宗杲)受印(接法)于佛果(圆悟克勤),佛果(圆悟克勤)嗣法东山(法)演禅师,而应庵为东山之四世也。
如果说宏智老人使天童可以傲视曹洞历史,那么应庵则是使天童彪炳临济一脉的大宗师!当时(禅和子)推(举)二甘露门,谓楚西有应庵,浙东有妙喜。妙喜(大慧宗杲)谪居梅阳(梅州衡阳),有传应庵法语至者,妙喜(大慧宗杲)誉不容口,以偈柬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一脉通。”并把师父圆悟克勤传授给自己的杨岐方会祖师的袈裟转授给应庵,用以肯定和帮助应庵主持临济正法。应庵之语曰:“九年面壁,坏却东土儿孙;只履西归,钝置黄面老子。”清代《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作者自融曾如此赞叹道:“临济宗枝,若无首山,几到大风吹止;虎丘命脉,一有应庵,家声始不寂寥。”(文: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