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跨学科聚焦生死!大佛寺佛教与生命教育活动受关注
从古到今,生与死
仿佛是人类发展永恒的问题
永嘉禅师曾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回答六祖惠能,孔子也曾和弟子探讨:“死生之义大矣”,就连莎士比亚也借哈姆雷特之口发出了这个疑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而佛教的根本,正是在于生死解脱,解答生与死的困惑。那么面对生死的时候,佛法会教我们怎么面对?现代寺院又在这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8月3日-4日,第四届普觉文化“2019佛教与生命教育”学术交流大会在千年古刹广州大佛寺召开。本次大会是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市大佛寺、岭南佛教文化研究院承办,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觉行义工工作室协办。
耀智法师
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大佛寺住持
周大力女士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副会长
申荷永教授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应用心理学博士导师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这次活动邀请了来自各地的法师、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生死学、安宁疗护、终极关怀”这三个议题,从各自的学术角度探讨生与死的永恒话题,共同打开生命教育的智慧大门。
多角度、跨学科解读生命教育
本届学术交流大会
为何受到各方人士关注?
一起来跟着禅风君来围观!
生命教育·生死学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死亡是一个不祥的事实,但也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如何面对死亡,千百代人汲汲于答案不曾松懈。
生命有盛有衰,有生有死,这是基本的现实,如何正确面对生死,揭示生死的密码呢?在这个问题上,广州大佛寺便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和实践,此次高端交流大会更是将这一主题研究深入。
耀智法师
2016年以来,大佛寺为癌症患者举办的康复营已有11期。耀智法师在发言中回顾过去,分别从它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实施举措和实际效果四个方面做了相关阐述。
☞癌症康复营的简介
★三大原则:
科学指导、综合干预、慈善公益
★四大核心理念
佛教教义调心、传统运动调身
营养干预调病、终极关怀导归
在这其中,他表示将会继续把这个活动践行下去,利益众生。
静波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
哈尔滨极乐寺住持
这一真挚的分享交流,更是引起了其他嘉宾的积极回应。在静波法师的眼里,生命就是一场缘起,呼吸之间的故事。从自我的心灵探索到旁征博引,用各种古今中外生死学说和实际案例,为我们开示“生命这一奥秘如何可解”。
赵越教授
东方智慧商研院创始人
如果说生命是一件玄而又虚的事情,那么赵越教授的《面对生死的科学与智慧》,则是运用各种数据和科学的材料来佐证生命这一神奇的科学编码。在分享中,他多次运用多学科的角度、先进的科学研究、实验数据及验证方法有力证明了生命的科学,这与静波法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生命教育·安宁疗护
不畏生死,更要不“昧”生死。
慧开法师
南华大学讲座教授
面对现场嘉宾最关心的问题——“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慧开法师就以一个真实的往生故事讲起,科学地展示了一个人往生前的身体变化、心理需求、注意事项。死亡本身不是疾病,也非异常,而是自然的历程,我们不是要去抵抗死亡本身,而是运用临终的机缘来转化自己的内心。
其中,更是重点指出“安宁疗护”,最重要的是现代医疗角色的转化与提升,让人真的活得有质量、死得有尊严。
于世英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博士生导师
在这方面上,于世英教授更是站在医学的角度上,进一步佐证。医学不仅是简单一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关于人的一门医学哲学艺术。
徐梅院长
云南瑞奇德医院创办人
徐梅院长以“圆满”为主题,在回顾自身将近30年的从医经历中,很好地将医学、宗教、哲学、心理学有机融合。疾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次警告,这是生命过程的转化,坦然面对、正确认识、有效行动,这才是生命的圆满。
“什么是真正的孝”?周大力女士向全场的嘉宾发出了疑问。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我们现在社会尤为重要。比起死亡的痛苦与否,安宁疗护是对病人选择的尊重,更值得我们关注。
凤凰对话:关于安宁疗护的现状及发展
而积极的推行这样的体系,从侧面来说,也是医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生命教育 ·终极关怀
“生死学”的终极目标是圆满,是要保证生命的品质和尊严,以及死亡的品质和尊严。然而如今,临终的人却很难高质量地“活着”。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在推行安宁疗护中,临终关怀的服务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这一点尤其在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十分关键。
龚隽教授
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愿此书能成为生者、濒临死亡者与亡者的解脱指南。愿此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并引领他们迈向证悟的旅程”,郑振煌教授以《西藏生死观》为引子,全面剖析了临终关怀。
中华维鬘学会名誉理事长
《西藏生死书》译者
纪洁芳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
广州大学教授
如果说上面的只是书中的世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切实地实践。纪洁芳教授与袁正平会长分别以实际案例,阐释了临终关怀的相关实践细节。
佛教中,“死亡”被称为“往生”,就像一个人毕业了,要继续深造或就业,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不执着于生老病死,亦不为其所累,了知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坦然面对生死,这是佛法教给人们的生命态度。
禅风君相信,本届佛教与生命教育交流大会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佛门寺院众多大德法师、高校专家学者,以及许多深入生命关怀第一线的医疗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下,“生命关怀”公益项目,乃至面向全社会的生命教育必定可以扎实地推进下去,让更多的民众了解生死的尊严,树立新时代“生老病死”的生命观,从而为生命书写有温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