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学”研究热潮再兴起 少林寺主办的这场研讨会有哪些看点
2020年10月17-18日,经上级统战、宗教部门批准,由少林寺主办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禅宗祖庭少林寺举行。此次研讨会分设三个论坛: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
·开幕式·
▲释永信方丈致辞
17日上午,开幕式在少林寺大彻堂举行。释永信方丈在欢迎辞上谈到:少林文化是佛教信仰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少林学是研究与少林文化相关的学问,少林寺大量的碑刻史料是研究少林寺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对少林历代高僧大德及少林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的阐述,是研究少林学的基础;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是以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为核心,探讨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儒道等诸家生态思想的交融与促进,以及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少林档案资料的建设是少林文化的建设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数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少林档案资料建设借着大数据时代的东风,不断地丰富完整少林档案资料,不仅是对少林历史的疏理、当下少林的记录,更是凝聚禅宗弟子的纽带,让世界各地的修禅习武之人能在少林找到归属和荣誉。
▲中国佛教协会贺信
河南省佛教协会邵军秘书长宣读了中国佛教协会发来的贺信,贺信中提到:长期以来,少林寺在释永信法师的带领下,坚持“禅武并修,文化建寺”方针,致力于“少林学”的创建、研究,大力推动少林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积极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杨三忠在致辞中说,在大数据时代,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标准呼之欲出,少林寺能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重视文化传承的新趋势,将少林档案与新技术、新应用结合起来,对于少林文化大数据搜集、整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论坛的召开还将形成新一轮的“少林学”研究热潮,对促进少林文化的弘扬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
郑州市民宗局局长杜敏生在致辞中谈到,中原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交流,旨在落实党和国家黄河战略,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少林故事、嵩山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登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力在致辞中说,少林寺是禅宗祖庭,中国佛教名刹,积淀深厚,是少林文化发祥地,在对外文化交流、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举办“少林学”研讨会,旨在挖掘少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价值,进一步认知与诠释佛教中国化。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教授还从佛教与生态环保的角度,肯定了“少林学”创建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对本次研讨会所设立的三个分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少林学”研讨会能持续办下去,成为一门完整的、有影响力的学科。
▲现场武术表演视频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少林寺的建筑、碑刻、壁画、塔林等历史文化遗存。厚重博大的少林文化让与会专家学者们赞叹不已,他们希望少林寺能经常举办“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内在深蕴,向世界贡献少林智慧、少林力量。随后,与会的嘉宾们在少林寺方丈室前观看了精彩的少林功夫展演。正宗的少林功夫,赢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喝彩与热烈掌声。
·三个分论坛·
17日当天下午及10月18日全天,“少林学”学术研讨会的三个分论坛同时进行。百余位专家、学者相聚嵩山脚下,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探讨和阐释少林文化的妙义。
▲分论坛一: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
“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分论坛上,宫嵩涛以《嵩山唐碑保护与研究综述》为题,谈到嵩山唐碑在保护和史料研究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指出后续研究应着眼于丰富性、系统性、创新性;黄夏年在其论文《中岳嵩阳寺碑铭序研究》中指出,嵩阳寺碑代表了北魏王朝的典型碑刻风格,书法价值突出,因此得以保存下来,且嵩阳寺碑是嵩山地区的第一块佛教碑,在嵩山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张建伟以《〈大唐中岳永泰寺碑颂并序〉译读与研究》为题,提出该碑是嵩山地区仅存的几通唐碑之一,文献价值弥足珍贵,他用白话解读及分析研究,探析研究了永泰寺从北魏到盛唐时期的沧桑岁月和荣耀旧事。
与会嘉宾还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碑文的内容及其价值等,推动了少林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如徐文明的《与〈大唐嵩山少林寺故寺主法华钧大德塔铭并序〉整理研究》,董群的《〈嵩山会善寺碑〉与〈会善寺净藏禅师塔铭〉初探》,易斌的《河南少林寺北宋诗碑二种考释》等。
▲分论坛二: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
在“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分论坛上,韩焕忠以《马一浮“护生即护心”思想发微》为题,论述了该思想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起关心生态平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更强烈的现实干预性,并且因其思想融入了儒家品物流行的思想和道家自然无为的观念,因而可以帮助佛教信众摒弃对目前流行的放生模式的刻意追求;赵文以《〈禅院清规〉与禅宗丛林生活中的生态理念》为题,从禅宗丛林日常生活中的生态理念如慈悲悯生、敬畏生命,心存感恩、节制欲望,坚持素食、茶汤待客,引出其对我们今日提倡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启示;潘忠宇在其论文《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指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由佛教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生态伦理原则、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清规戒律四个层次构成,该体系具有整体性价值、真理性价值、理论性价值和实践性价值等多方面价值。
与会嘉宾还从佛教的“缘生”理论、戒杀护生、平等理念、生态环保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佛教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如麻天祥的《佛教“缘生”哲学与现代生态文明》,释能行的《佛教文化与生态文明》,唐忠毛的《当代“佛教放生”习俗与心理、环保问题实证研究》,邹相的《浅析佛教文化与生态环保》等精彩论述,赢得了在座嘉宾的阵阵掌声。
▲分论坛三: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
在“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分论坛上,郝伟斌以《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特点及价值》为题,谈到少林寺是佛文化和禅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些都通过宝贵的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得以体现和印证,从而表明研究与拓展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已是大势所趋;卜鉴民以《打造世界遗产城市的档案贡献力》为题,通过探讨苏州档案工作在打造世界遗产城市中的优势与实践,以及档案贡献力,讲到少林寺在保护利用传统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挥档案文献遗产的力量。
与会嘉宾还就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地位、建设、挖掘、保护和开发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如任越的《少林寺文化资源的建档式保护与利用》,张全海的《少林武术历史文献的挖掘》,郭伟斌的《少林寺档案整理与开发》等主题发言;当天下午,与会嘉宾主要从数字化和法律角度阐述少林寺的档案建设,如李颖的《少林文化档案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的初探》,孙大东的《新〈档案法〉尚未彻底解决的三个问题》,张富的《基于人文GIS少林寺档案文献开发策略》等主题发言。嘉宾们还提出了少林寺档案建设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打造少林寺GIS、建设数字博物馆、完善网上展示平台等。
·闭幕式·
18日下午五点半,为期两天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禅武大酒店六楼会议室圆满闭幕。
黄夏年教授首先对“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分论坛进行总结发言。他谈到:首先,此次“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分论坛上,各位学者共分享了40余块碑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80%碑文为首次研究;其次,参与的学者都是研究佛教的,对碑的史料、发展线索都是清楚的,通过这些学者的研究,对少林寺的学术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并且为“少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丁海斌教授对“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分论坛进行成果总结。他表示:通过两天热烈、充分的探讨,“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分论坛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认真研究:第一,少林寺档案文献的组成和价值;第二,要做好少林寺档案收集、档案大数据及数字人文生态建设等工作,并且要迈过档案征集、档案整理、大数据技术这“三座大山”;第三,要在少林寺建设世界宗教界顶级的档案文献馆,这也是对历史负责,对少林学负责。
乔清举教授对“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分论坛进行总结,并作为学者代表对本次“少林学”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性发言。他表示:“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分论坛的学术交流涉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儒释道三家的生态思想及其交流融合。在这两天的讨论中,学者们提出诸多有益的见解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同时,他认为,少林学是少林文化、黄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需要少林文化这样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复兴。因此,开展“少林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应该将“少林学”发扬光大,使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续、广泛的影响。
最后,永信方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做闭幕式开示。他指出:生态离我们很近,没有好的心态就没有好的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议题,召开佛教与生态文明方面的研讨会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碑文研究方面,要扩大研究面,加快研究速度;在少林寺档案与大数据方面,通过少林寺档案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为“少林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
嵩山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少林文化是嵩山文化、中原文化的突出代表。举办“少林学”研讨会,不仅能进一步认知与诠释佛教中国化,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重视生态环保、传承与弘扬佛教生态环保理念,推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的社会实践;通过对少林寺宋代以前的碑文研究,能够准确地了解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与发展,体验少林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通过推进“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的研究,能有效地保护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这些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并能利用厚重的少林文化遗存和新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保护少林文化、弘扬少林文化,深入地挖掘少林文化的潜力,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