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佛教梵呗研究新局面 杭州佛学院的这场研讨会有哪些成果
10月31日,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主办,杭州佛学院承办的以佛教梵呗研究为主题的第十八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在灵隐寺开幕。浙江省民宗委高成锋巡视员、市民宗局胡胜军处长、中国佛教协会心澄副会长、省佛协金幸祥秘书长等各级领导和嘉宾参加本次会议。
院长光泉法师致辞
院长光泉法师在致辞中指出:佛教梵呗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佛教梵呗自陈思王曹植始创以来,受支谦、慧忍等高僧的影响,为中国梵呗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随着西域交通的繁荣,西域梵呗传入汉地,有些梵呗还被吸纳进入朝廷乐府当中,使中国梵呗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宋朝以后,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佛教思想深入民间,佛教梵呗也吸收了许多南北民间曲调曲牌等,尤其是梵呗对京剧特色的融合,更使得梵呗独特中国韵味,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佛教梵呗体系。鱼山是中国化佛教梵呗标准“丛林腔”的代名词,在2008年,鱼山梵呗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优秀典范。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致辞
心澄法师指出,佛教梵呗传入中国后,在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地吸收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元素,加之历朝各代高僧的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梵呗已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杭州佛学院成立佛教音乐院和举办本次研讨会,一定会对佛教梵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开幕式由慧观法师主持
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音乐学院、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等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
梵呗是佛教用以歌咏法言,赞叹三宝的声调,是佛教法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最终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种类。
院长光泉法师在闭幕式上致辞
光泉法师在闭幕式上还进一步指出,作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深具代表性的主体面和优异面,佛教梵呗及其相关音声佛事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对佛教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对汉唐以来中国人的美学精神、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梵呗及其相关音声佛事,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佛教梵呗艺术,杭州佛学院举办了以“佛教梵呗研究”为主题的第十八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
11月1日,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四个方面的学术成果:
一、理论研究的多层和深入。就梵呗的历史发展、种类、南北方差异,学者们展开了专题理论研究。首先,涉及梵呗风格问题,分为北南两派,形成了长江上游派、长江下游派,或称北韵、南韵,分别以北派的北京智化寺和南派的常州天宁寺为代表;其二,论及不同地区,不同语系的差异,导致梵呗传唱出现变化,如巴、汉、藏、蒙等差异等;其三,是对梵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概括和梳理,探讨了以梵呗为代表的佛教音乐在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相融过程中的史料依据,诠释了梵呗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对中国佛教音乐艺术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其四,专家们还从各自角度对梵呗音乐的中国化进程,进行了多层的学术归纳和理论阐释,认为梵呗音乐是活着的中国传统佛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演唱实践的探索和展现。这方面主要是来自各地寺庙非遗传承人、法师们结合梵呗演唱实践,范唱了中国的梵呗音乐,涉及经文的不同音声呈现,如四大祝延赞、八赞品、香赞、观音赞、普贤赞;不同场合的唱诵,如朝暮课诵;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唱法,如北派、南派、巴蜀、藏等;以及佛乐唱导技术特征,如气、情、字、味等。
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杨九华作总结发言
三、创作层面的传播和发扬。本次研讨会中,法师和学者还展示了新创作的佛曲,以及与宗教音乐相关的管弦乐作品。不少研究指出,当代佛教梵呗所富有的魅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我们应该把梵呗所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与当代佛曲的弘扬结合起来。在与现实文化的融通之中,坚守佛教音乐应有的神圣感,抵制媚俗的音乐进入佛教圣地,让高尚、纯净、带有虔诚情怀的音乐,发挥音乐的教化功能,引领人们正向前行。
四、研究成果的积淀与共享。本届会议汇聚了音乐学、宗教学、史学、人类学等学者的学术思考和研究经验,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为推进梵呗的研究,积累了理论和实践成果。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不言而喻。本次会议本着集佛教界、音乐界及社科领域学者的力量,共同努力保护、传承梵呗的理想,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扶持取得初步的成果。
此外,本届研讨会还收纳了九篇日本佛教音乐相关论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中日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还拓宽了我国佛教音乐研究的思路,为进一步了解佛教文化的渊源及异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次研讨会加强了我国佛教界、学术界等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对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创佛教梵呗弘法利生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理论保障。
与会代表踊跃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