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新著《中论述义》出版发行

又一研究中观学之力作《中论述义》出版发行

近日,著名学者、佛教居士王孺童先生之新著《中论述义》,已由上海中西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近50万字,是王孺童先生继《中论讲记》之后,又一研究中观学之力作。

《中论述义》是王孺童先生对龙树《中论》论文之含义所作的系统全面的梳理阐释。全书包括《中论》二十七品之论文述义,以及“附录”龙树九种《中论》余论之论文述义。其中,九种余论述义为:《十二门论述义》《因缘心论颂述义》《大乘破有论述义》《大乘二十颂论述义》《六识如理论述义》《七十空性论述义》《回诤论述义》《精研论述义》《壹输卢迦论述义》。

作者致力于佛学研究多年,佛学功底深厚且著述颇丰,在本书中对论文义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佛学研习者研究学习《中论》及中观学说颇有助益,也有助于增进一般读者对佛学文化的了解。对龙树《中论》及其他九论的论文均进行了详细的“科目”与分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佛教中观学说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论》是中观派为彰显自宗而对其他派别尤其是部派小乘佛教之观点进行全面破斥的论战性著作。在大乘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的影响很大。本书是针对《中论》进行全面解读的阐释性著作,这在中国近现代实属罕有。述义文字精要简练,作者尽可能地在遵从论文原义的基础上进行阐释,使读者了解论文原初所要表达之意涵,进而在此基础上作出必要之申发。本书内容丰富,除《中论》二十七品外,还包含附录龙树九种余论,对于中观学派的理论要义进行补充说明。

《中论》者,印度龙树菩萨所造也。今存汉译本有三:其一,为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即印度青目菩萨释论本;其二,为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即分别明菩萨释论本;其三,为北宋惟净译《大乘中观释论》,即安慧菩萨释论本。若欲究“中观学派”法理,当以罗什译本为根本,辅以余二译本为增益。

《中论》要义,本不艰涩,但凡潜心研读,假之以时,皆能通达明了。然自古难通者,乃《中论》诸品次第,各家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今查第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青目释云:“汝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第二十七《观邪见品》青目释云:“已闻大乘法破邪见,今欲闻声闻法破邪见。”故知该论末二品乃述“声闻乘法”,而前二十五品乃述“大乘法”;于“声闻乘法”二品中,前品说“入第一义”,后品说“破诸邪见”;于“大乘法”二十五品中,亦应分说“入第一义”及“破诸邪见”,如此《中论》大科已明。

于第一《观因缘品》、第二《观去来品》,皆就《中论》开篇所立“八不中道”之义而正论之,故判为“入第一义”;余二十三品,皆就诸法知见而辩论之,故判为“破诸邪见”。于“破诸邪见”二十三品中,前十九品就“世法”而论,后四品就“出世法”而论。“中观”根本乃述“空义”,“空”者“人、法”二空也。故于“世法”十九品中,前十五品就“人空”而论,后四品就“法空”而论;于“出世法”四品中,前一品就“人空”而论,后三品就“法空”而论。

佛法言“空”,乃谓“性空”;“性空”之由,乃因“缘起”。故《中论》处处说理不离“十二因缘”,而“十二因缘”又以“三道”统摄。由此而观,“世法·人空”十五品次第显然。第三《观六情品》论“六处”,第四《观五阴品》论“名色”,第五《观六种品》论“识”,第七《观三相品》论“生”,第八《观作作者品》论“取”,第九《观本住品》论“爱”,第十《观燃可燃品》论“受”,第十一《观本际品》论“老死”,第十三“观行品”论“行”,第十四《观合品》论“触”,第十五《观有无品》论“有”,第十六《观缚解品》论“无明”;又第六《观染染者品》、第十二《观苦品》、第十七《观业品》分论“烦恼、苦、业”,则“十二因缘、三道”皆备矣。

诸品“总科”,列简表如下:

又一研究中观学之力作《中论述义》出版发行

诸品“细科”,列于“述义”之前,皆依论义参详而定。愿此“科目”、“述义”,有裨末世,利益来学。

王孺童识于北京木樨斋

2017年11月8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