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群人生讲坛|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大乘广五蕴论》第三讲
2023年12月3日(周日)下午,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生讲坛邀请到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开讲《大乘广五蕴论》导读第三讲。承接第二讲的内容,傅教授继续讲解了十一个善心所中的最后三个“不放逸”“舍”和“不害”。其后主要围绕六根本烦恼心所、二十随烦恼心所进行讲述。
【善心所】
不放逸
不放逸心所,就是对治放逸的。贪、瞋、痴、懈怠,名为放逸。舍弃那些不善法,用无贪、无瞋、无痴和精进来对治。无论是想成就世间的事,还是佛法中出世间的修行,都是依不放逸而起的,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
舍
佛法中“舍”字的含义有多种,这里的“舍”是指行蕴中的“舍”,也称“行舍”,以作区别。这个“舍”也是依无贪、无瞋、无痴和精进而修行,能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
有的人,心的状态总是忽高忽低,向上就是让自己处在兴奋、情绪高昂、想东想西的状态中,佛教中称为“掉举”;向下,往往萎靡不振、迷迷糊糊,这称为“昏沉”。一切不清净的法,佛法叫做“杂染法”,行舍起来的时候,远离杂染法,安住清净法,由此远离昏沉和掉举,让内心处于真正平静的状态,这就是“心平等性”。
当我们的心安住于平等寂静的状态时,能够持续稳定地保持,远离分别作意的偏曲状态,不偏不倚地自然相续,这是“心正直性”。当我们的修行不熟练、功夫不到家时,要保持内心的安定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渐入佳境后,无需特别费力,也能保持稳定、自然安住,也就是“任运”的状态,这就是“心无功用性”。
不害
不害,是怀着悲心,不做对一切众生有所损害的事,用以对治害他之心。慈能与众生乐,悲可拔众生苦,慈、悲分别对治瞋、害。
【六根本烦恼】
佛法中所说的烦恼,是让我们内心烦动不安,并且让心处于恼乱的状态,令人不得自在。大乘唯识学根据烦恼对生命的作用和影响,将其分为两类: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
根本烦恼,也称为根本惑、本惑,是凡夫众生之所以迷而不觉的内在根源,也是一切烦恼和不善心所的根本所在。六根本烦恼分别是贪、瞋、痴、慢、疑和不正见。
1、贪
“云何为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五取蕴和五蕴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五取蕴虽然也是“色受想行识”,但不包括五蕴中那部分无漏的道谛,这是依烦恼所生的五蕴诸法,有贪爱的力量,所以生苦,所以轮回。
2、瞋
瞋心使得自他俱苦、自恼恼他,既损害众生,自身也不得安隐,例如担心来日遭到报复而惶惶不可终日。
3、慢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对于修行而言,傲慢则会障碍福慧的具足,增加烦恼的炽盛。慢心所还细分为七种: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4、无明
这里的无明,其实就是痴、愚痴,与前面的贪心所、瞋心所合称“三毒”或“三不善根”。这个痴,是指对业(善业恶业)、果(如四果等)、谛(苦集灭道四谛)、宝(佛法僧三宝)这四类事情缺乏了解,没有智慧,或是颠颠倒倒,没有理解,这叫做“无智为性”。
导致无明的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俱生无明,与生俱来便处于无明的状态;二、分别所起无明,是经过后天的邪思维、邪分辨从而生起的愚痴观念。
5、见
与正知正见相反的是错误的、不清净的见,也分为五种: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取。不承认世间万物包括人的身体是五蕴和合、无常变化的,而执着于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这就是萨迦耶见。
同时,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许多外道只认为自己的说法是最高的、自己所修持的某个方法或戒律禁忌是可以导向解脱的,但实际上都是颠倒的邪见。
6、疑
修学佛法,信为能入,对“业、果、谛、宝”生起信心,与之相反的就是疑。证初果的圣者要断三种见,疑就是其中之一。修种种善行,戒定慧,都要有信心才能前进,依旧有疑,就会障碍善法生长。
【十小随烦恼】
随烦恼,是依根本烦恼而起的,二十个随烦恼还可以分为三类:十小随烦恼、二中随烦恼、八大随烦恼。傅新毅教授建议大家不用一开始就去背诵这些名相概念,而是重在理解,把关键点搞清楚即可。
十小随烦恼包括:忿、恨、覆、恼、嫉、悭、诳、谄、㤭、害。这十个小随烦恼,都是单独生起的,只存在于第六识中,虽然名为“小随烦恼”,但生起时依然很猛烈。
【二中随烦恼】
无惭和无愧,叫做中随烦恼。自己内心生起的、对照佛法后生起来的羞耻心,叫做惭;由他人增上引起来的,叫做愧。如果对于所做错事、恶事,毫无惭愧之心,就是无惭、无愧,这两个在一切不善心所中都会存在。
【八大随烦恼】
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是八大随烦恼,存在于一切染污心当中,染污心包括不善心和有覆无记心(虽是非善非恶的无记心,但却会覆盖本心)。
其中,失念也可称为“忘念”,对于种种善法忘失了,“不能明记为性”。
【四不定心所】(未完待续)
四不定心所,包括:恶作、睡眠、寻、伺。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性的。
恶作,是对自己做过的善事或恶事,产生了厌恶、讨厌或懊悔的情况。这里的“睡眠”,不是指睡觉,而是眠心所与第六识一起作用,使我们迷迷糊糊、意识不明晰,障碍了我们的认知,也是愚痴的一种表现。
傅新毅老师特别提到,寻和伺是四不定心所中的重点。在介绍了寻、伺与禅修相关的部分要点后,更多内容将留待12月10日《大乘广五蕴论》导读第四讲中详细讲述。
供稿|上海玉佛禅寺
编辑|禅风网